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虎学 《唯实》2008,(8):36-39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影响深远。学界有关“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对“实践”范畴的探讨莫衷一是。厘清“实践”范畴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思想理路需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中去,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澄明“实践”概念,进而确立“实践”的坐标。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6)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深刻阐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等特点,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德性即中道"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中道思想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所得出的伟大论证。"中道"作为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始末。文本从"德性即中道"的历史溯源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实现"中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从风俗习惯、情感性格和伦理德性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品格,并以德性为其内核与品质对此作出区分.他认为,德性贯穿于品格之中,凭其属性和含量构成对品格的量度;品格预示价值选择;品格塑造依赖教育和风俗熏养;青年的品格熏陶要在法律制约下进行.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念与其他范畴一起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展示了品格范畴的意义,为后世留下启发,同时也有若干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既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念范畴,也有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实践范畴,体现了民族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它在市场经济的物与物的关系面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资本论>创立的科学的商品范畴、货币范畴、劳动力商品范畴、资本范畴、地租范畴、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等理论,对我国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人的存在方式""主体人的应然追求""以人为本的认识实践"等方面构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思想.它对丰富价值哲学理论内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环境问题的凸现,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实质关系.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基本上是沿着两个理论方向,即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而展开的.自然主义主张面向自然去寻找环境道德的理论根据,而人类中心主义则倾向于回归人自身去确立这种根据,双方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理论问题.而类哲学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以"双重生命"观点为理论核心,从"人"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重新阐发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实现了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11日-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公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40余所大专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地认识利益范畴则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前提,也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以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总体性"是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把总体性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决定性的区别,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把在总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意识看成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手段.认为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总体性范畴来把握历史.卢卡奇高度评价并恢复了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中心位置,但卢卡奇的"总体性"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万光侠 《理论学刊》2001,2(3):36-40
"世界历史"范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探讨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范畴,不仅对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本文着力分析唯物史观层面上的"世界历史"范畴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诸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世界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中高校《伦理学》课是高校育人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伦理学》课教学可以从课程的"体验性认知"功能出发,利用理论知识和实际学习生活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学生经常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有益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应用伦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来解决自身的思想道德问题.因此,在高校《伦理学》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应该由原始的知识传授型向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转变,我们将这种"体验性认知教学"模式也称为"境遇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经验"与"理性"辩证统一的角度,也即辨证思维或理论思维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范畴是唯一可能和正确的方法.因为这个范畴所指的对象都不是纯静观意义上的,但却有着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不是什么"感觉的复合",但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某种具体的经验事实.因而可以说是在思维进程中"现实的人"通过现实的活动即社会实践对特定对象的理论把握.这一过程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双向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线性的、实体的.  相似文献   

15.
"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许多伦理学体系以"善"的客观性为基础,确立伦理判断的真理性和普遍性,但是忽略了"善"的概念在提供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功能."善"的客观性既是一个过强的假设(引入了不必要的假定),又是一个过弱的假设(无法解释伦理方面的社会凝聚力).应该以主体间性的"善"取代客观性的"善",以共识取代真理,以家族相似取代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系统阐述了公正的本质、原理、分类,特别是分配公正的准则和实现途径等基本问题,达到了古希腊公正思想的巅峰。亚里士多德将公正分为普遍公正和特殊公正,前者着眼于社会成员与全社会的关系,要求人的行为合乎法律(含道德法典),故称法律公正;后者着眼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包括分配公正和矫正公正,其核心是分配公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道原理,将公正定义为介乎两种过恶之间的中道。他认为自然公正引导法律公正,也是最佳城邦所追求的公正;自然公正、法律公正和衡平法共同支撑着城邦公正。他将分配公正的"完整思想"表述为"对同等者平等,对不同者不平等",即"让各人得其应得",由此引出"比例平等""算术公正""几何公正"等重要概念。他所主张的贵族民主政治的公正,要求公民轮流管理,即轮流地统治与被统治。为此,他特别重视对公民的公正美德教育,因而强调公正教育必须包含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影响,也为当代社会的公正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7,(3)
《尼各马克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步伦理学专著,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地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关于伦理学之幸福论各伦理学家观点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则在此书中就"幸福"一词作了诸多探讨。其中,幸福概念及影响幸福的要素为我们探索追求幸福的途径提供了很多核心要点,为我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幸福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正确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共产党是最讲"人情"味的.但是,在目前的腐败现象中,不少腐败分子却正是在"人情关"前纷纷落马.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情",值得每一名领导干部和伦理学研究者深思.  相似文献   

19.
牛俊美 《求实》2012,(3):29-32
伦理的生活世界转向不仅决定了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旧规范伦理的"实践性"差异。作为一种新规范伦理学,科学伦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特性,如果仍基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很容易对科学伦理的实践特质及其"匡正科学"的现实可能性造成误解。而回归科学伦理学的学理基础可知,科学伦理学不仅是一门以生活世界语境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无"原理可"应用"的"实践伦理学",而且是一门基于"生活世界"进行"意义构造"的、融"真"与"善"于一体的"规范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德性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而幸福与德性也成为全书基本构架的要素。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和幸福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幸福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