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的定位是一个开放而未完成的话题,是作品内部艺术特质与外部制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官方意识形态、文学研究权威、传播媒介与读者等,其中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学研究权威是制约经典生成的外部权力机制,对经典地位的确立发挥着直接而强势的影响;当代新传媒对经典地位的确立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建构作用,又有消极的解构作用;读者对经典文本的积极参与及与权力机制的互动会影响到经典的地位变革。没有永恒的经典,经典地位的确认要结合时代条件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单永军 《前沿》2009,(4):179-182
文学经典是当今文艺学领域的热点话题。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文学史中的经典建构。本文首先梳理了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涵义,而后就文学史和文学经典的关系出发,探讨文学史中经典建构的原则与问题。文学经典对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构成了文学史的骨架,对文学史创作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学史在经典的选择、确立和承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经典面临着危机和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构成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模式。如果说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掩盖了文学的本体问题,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反思则建立在悖论逻辑的基础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悖论,文学理论必须以悖论性差异为基础。文学本质构成了决定文学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探求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寻找文学的本质属性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一本质规律的模仿与体现,引发争论的仅仅是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通过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以捍卫文学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身份认同是当今文化研究一个重要概念和关键问题,也是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身份认同问题有两种论争模式:本质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作为表意实践的文学在建构身份认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文学批评与身份认同研究联系紧密,特别凸显在后殖民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  相似文献   

6.
王宁 《探索与争鸣》2007,38(10):54-59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洪长安 《桂海论丛》2008,24(2):94-96
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方面对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学员为主体,尊重学员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注重合作交流,建立起协商式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作学员知识建构的引领者等观点,以揭示建构主义对党校主体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知识形态中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余晓明 《求索》2005,(11):174-177
文学与政治互相渗透,构成了生态学的协同演进关系。文学通过叙事的方式对政治合法性进行原初建构。文学经由文化政治为精英和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提供了剧本,而国家权力对文学的介入的主要策略是对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的干预。但是,文学“元叙事”对言说的质疑,又构成了对意识形态的解神秘化。  相似文献   

10.
周建新 《求索》2011,(1):192-194
本文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庞德提出的声诗、形诗、理诗等"三诗"观内涵进行了文本考察,辨析其意义根源,指出其未被认识的文学价值。"三诗"观是庞德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诗学观的折射,其形诗概念的提出是对西方语言文学的独特贡献,对稀释西方的东方主义偏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12.
李晓滢  谢晓莺 《人民论坛》2010,(11):204-205
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文化交流受到文化话语权力关系、文化帝国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关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权力差异和文化权力斗争。同时在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将其转化为我国民族文学的有机成分,促进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文化交流受到文化话语权力关系、文化帝国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关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权力差异和文化权力斗争。同时在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将其转化为我国民族文学的有机成分,促进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5.
技术本质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本体上的"一维主义"、价值上的"空位主义"和历史上的"虚无主义",而技术建构主义则从社会具体情境出发对技术本质主义的三个特质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将技术本质主义和技术建构主义对比起来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更主要的是可以以这两种理论互为补充进行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这对于技术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冯石岗  李冬雪 《前沿》2011,(18):48-51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融、碰撞的产物,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主要理论观点包括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思维结构、坚决拒斥任何形式的普遍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叙述"、坚持认识上的多元论、关注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它对中国女性解放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关注女性实际,增强我国女性解放的实效性;多元推动解放,壮大我国女性解放的力量;加强文化解放,完善我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建构女性意识,彻底实现我国女性解放;追求和而不同,明确我国女性解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谢美清  应颖 《求索》2010,(6):209-211
文学本质上都是虚构的,写实文学却不断地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原因在于写实文学是以接近现实的方式表现人与现实的正常关系,受众可以借助写实文学还原现实。而这个过程往往被感性的读者当成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于是,写实文学也被当成是建构真理的某种方式。以"建构真理"的者自居正是写实文学隐藏虚构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客观叙述,线性叙事和情境再现的表达方式是写实文学"建构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揭示写实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从哲学走向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宏大叙事以及对个别、断裂、碎片、边缘、非主流等因素的高度重视,使得传统理论进一步分崩离析。在现代性展开过程被人们建构起来的那些辉煌的理论大厦是摇摇欲坠了,作为其根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也行将寿终正寝。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20.
赵芳  徐剑英. 《求索》2013,(12):141-143
文学理论不去研究文学现象而去建构一些与文学无关的“宏大叙事”成为文学研究界之通病。由于本质主义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将文学艺术理解为存在普遍规律,从而使文学理论陷入危机边缘。而反本质主义则简单的将文学理论危机归结为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认为只要摈弃本质主义便能化解文学理论危机。但对于文学理论危机而言,它的根本动因在于文学形式为获得合法性,不得不在政治意识形态叙事模式下做出文学妥协.显然.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存在纰漏。笔者认为如需要化解文学理论危机,第一,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第二.在本质主义的基础上。构建多元本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