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谈谈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炳炎 《湖湘论坛》2003,16(1):90-91
宗藩因跋扈不法而谪为庶人 ,明初即已有之。不过 ,就人数总量来说 ,明初宗室人数不多 ,朱元璋置封设藩时 ,虽赋予宗室以特殊权利 ,但与此同时 ,明太祖等帝王对子孙严加戒督 ,当时宗藩犯罪尚不足为患到影响一代制度。到明中期 ,随着宗室人数的日益增多 ,宗室的政治影响日渐下降 ,经济地位每况愈下 ,宗室犯罪沦为庶人也日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不能不引起明王朝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番探讨。凡宗室犯罪 ,朝廷遣司礼监三法司勘实。若事涉宫闱丑闻 ,通常派内臣会同附马等前赴稽查 ,查得其实迹真据后 ,再命在朝亲…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代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及明代中期宗室犯罪 ,在基本掌握宗室犯罪的相关资料后 ,就会发现 :将军、中尉犯罪比例大 ,西北宗室犯罪极多 ,罪宗庶人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等等 ,其何以如此 ,这都是探讨明中期罪宗庶人问题时需要全面认识和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程刚 《求索》2013,(2):78-80
高宾原为北齐政权将领。为躲避“勋贵”的迫害,被迫投靠了西魏政权。由于高宾适应了西魏(北周)政局的变动,他先是依靠“武川镇军阀集团”的主要成员独孤信,后又攀附于“宗室集团”的骨干宇文宪。得以使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步步高升。高宾的政治经历见证了西魏、北周之际,中心集团之间的血腥政治斗争,斗争的结果导致“武川镇军阀集团”最终无奈地将中心权利让于以宇文护为首的“宗室集团”。  相似文献   

4.
明代宗室禄饷收入丰厚,随着宗室人口日蕃,既有的宗室制度渐渐不合时宜,宗室耗费财富的增加,成为政府财政陷入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有司百计周转,最终还是增加税赋,小民负担加重,民土分离增加,宗室等阶层趁机占有土地及户口,揽取商税收入,国帑渐入私家,国家财政状况陷入恶性循环。虽有改革措施,但效果不彰。总的来看,明代宗室制度利弊兼有,但在后期,众所认同,弊端明显,积重难返,宗室随明王朝覆亡。明太祖朱元璋遗泽子孙太厚,积世而不斩,小民不堪,各种因素叠加,易流于乱。  相似文献   

5.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通过钩沉史料认为,杨愔、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孝文帝改定官制所造就的北魏秘书著作官制度,在模仿南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由此确立了北魏的国家编撰出版机构。以史官制度为中心的、包括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在内的北朝国家编撰出版机构,则基本沿着北魏制度的轨道运行。北朝的秘书著作官制度,也成为后来隋唐相关制度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7.
何兆泉 《前沿》2006,(3):182-185
添差官是指政府正式员阙之外的差遣,始于北宋中期,后逐渐制度化,造成了宋代官僚机构的膨胀,政治的败坏和财政的捉襟见肘,是两宋“三冗”问题的表现之一。恩荫补官、宗室添差及军员添差的泛滥是添差官制度日益败坏的重要原因。两宋政府在解决添差官问题上的束手无策,反映出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体制内部无法自我突破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门荫入仕,或称为恩荫入仕,或称为门资入仕,异名同义,主旨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门荫制度初始于两汉,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与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前后期有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与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则基本上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板。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为使脉络清晰,现将南北朝分开叙述。  相似文献   

9.
在扶沟县西南5公里多的岗阜上,坐落着一座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支亭寺。支亭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所立支亭寺碑记载:“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肇自大齐年间,循历至今。”据说,支亭寺的由来与北齐宰相张思伯有关。北齐年间,宰相张思伯因耿直清廉、不媚世俗,遭到奸佞权贵们的排挤陷害,被昏庸的皇帝免官,贬出朝中。一日,他来到颍川郡扶沟地界,见一道岗阜蜿蜒西来,势若游龙,前绕杨柳如烟的溱洧碧水,背…  相似文献   

10.
<正>文章分量不以篇幅长短衡量,这几乎是共识。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讽刺:"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为买驴而写契约,一连写了三张纸,还没有一个"驴"字,可见"博士"废话之多。明洪武九年某日,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道17000多字的奏章,读了过半,仍不得要领。朱元璋勃然大  相似文献   

11.
祝和忠 《世纪行》2012,(4):15-15
蕲春县罗州城建于北齐,据明嘉靖《蕲州志》载,“罗州城在安平乡,去今治(蕲州)五十里,北齐时筑,置齐昌郡,兼置罗州。”罗州之名始于南北朝,北齐改蕲阳为齐昌郡,治设罗州,并置罗州刺史.改南梁北江州为罗州.文宣帝高洋天宝元年至五年(550年至554年)筑罗州城,蕲春城名被罗州城名替代。时蕲春东部名齐昌县.隶罗州齐昌郡,罗州城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兵犯境,攻蕲州。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日,由台湾星云大师捐赠的北齐佛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与星云大师等两岸各界人士200多人参加揭幕仪式。北齐佛首造像珍贵文物的回归,是两岸一家亲的生动体现,缘于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缘于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源于星云大师的拳拳爱国之心。据悉,佛首与佛身在国博展览两周后,将运回河北,由河北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13.
王涛 《前进》2009,(2):54-55
汾酒文化底蕴之深、文化遗产留存之多,我是在2007年参与汾酒博物馆展陈大纲撰写、布展设计时深深体会的。且不说一些美丽的传说,也不表北齐皇帝所说“汾清”与汾酒的关系,更不因“杜牧遥指”与他省之杏花村争辩,单罗列一些有据可查、有物可证的汾酒文化遗产,就会让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美术界素有"北齐南黄"之说。北齐指的是赫赫有名的一代画坛巨匠齐白石老人,南黄指的则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由此可见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和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韦琦辉 《求索》2011,(4):238-239,202
北齐文宣帝高洋称帝之后,在与北镇勋贵们的博弈中处在了下风,因而不得不借重汉人势力。不过,高洋自以为是鲜卑人,汉人势力虽然可以利用,却同样不能信任。这样北齐的两大主要势力北镇勋贵与汉人势力高洋都不能完全信任,权力被架空,高洋对这种情况却无可奈何,极度压抑。这正是他末年昏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图闻天下     
1、2016年3月8日,陕西西安,市民慕名前往长安区大府井村,观赏280亩盛开的樱桃花2、2016年2月26日,北京,北齐佛首造像回归大陆,台湾星云大师捐赠并亲自护送3、当地时间2016年3月22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扎芬特姆机场发生两次爆炸致多人伤亡  相似文献   

17.
雷炳炎 《求索》2011,(11):231-234
明代祖训是朱元璋训导后世子孙的皇室家训,是明初预防宗藩犯罪的法宝。也是当时朝廷惩治宗室犯罪的基本依据,并被奉为处理皇族内部事务的圣条。经过明初的政局变动和后来宗藩政策的变化,至明中期,祖训的神圣性虽不曾改变,但罪宗的量罚并不完全遵依祖训教条。不过,由于受祖训规条的影响,以祖训为规诫、假借维护祖训的罪宗量罚,使得犯罪宗室的议处始终超越大明刑律而得以“从薄罚治”,宗室的特权地位也得到永久维护。  相似文献   

18.
妇女的发明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女性对人类的积极贡献。今摘要介绍如下: ▲火柴是中国宫女发明的。公元577年,北齐两面受敌,物资奇缺,特别是缺火种来烧饭和取暖。在困境中,北齐的一群宫女用硫磺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根火柴。  相似文献   

19.
“满蒙联姻”与“备指额驸”制度清代满洲皇室和贵胄与蒙古王公实行的世代“满蒙联姻”,是清代的一项重要的国策,为清王朝柔服蒙古部落、巩固统治的羁縻措施之一,在清史中占有重要一页。所谓“北不断亲”是为清皇室与蒙古王公的姻戚关系延续不断。“满蒙联姻”的涵义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清朝皇室娶蒙古王公之女为后为妃。二是皇室公主和宗室格格下嫁蒙古王公贵族。道光初年,清王朝又制定了“备指额驸”制度。在漠南蒙古早期归附清朝的科尔沁、巴林、喀喇沁、奈曼、翁牛特、土默特、敖汉7部王公子弟和下嫁的公主、格格的子孙内,从15岁以上到20…  相似文献   

20.
二、北齐文宣帝时期 北齐文宣帝高洋,于550年废东魏,建立北齐,他在位至559年,其年号为天保。天保七年(556)十一月,他开始大规模地精简地方机构、裁减富余人员。文宣帝在诏书中对其宗旨作了明确阐述:现在,州、郡、县太多,损害公私,为弊殊久,非改不可。这个问题,从北魏(386—534年,即东魏的前身)孝昌年间(525—527)以后,就特别突出起来。当时,一些豪强大族各拥部曲,自立州郡,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百室之邑,便立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