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作为领导者要善于用人之长。而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不仅要善于用人之长,更要学会用人之短。  相似文献   

2.
怎样对待一个人的“长”与“短”,自古以来就是用人的诀窍。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用人战术原则上,要做到“扬其所长”、“抑其所短”。所谓“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者应尽量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效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考察使用人才的时候,看人要先看其长,后看其短;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短中见长;正视长中之短。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而且长处中就附带着短处,短处中也蕴涵着长处。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把知人长短作为用人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的“长短辩证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胡杨  张青玲 《党建》2013,(3):46-46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语出东汉荀悦的《申鉴·政体》,意思是说,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须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去要求自己。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为官者要带头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为官之德。  相似文献   

5.
一个聪慧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听话,在广泛听取各种声音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领导方略。有经验的领导者都认为,听话不仅要善于用耳听,还要善于用眼听,更要善于用心听?我国古代的兵书《六韬》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作为领导者要善于用人之长。而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不仅要善于用人之长,更要学会用人之短。日本人川口寅三辅在其撰写的《发明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善用缺点”。比如台风,常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把台风带来的雨水蓄积入水库,就可以用来发电,等等。因此,他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一位哲人曾说过:“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对于下属的缺点和毛病,领导者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把缺点和毛病看成是凝固不变的东西,而必须辩证科学地加以具体分析。有些缺点和毛病,如果换一种场合,可能就…  相似文献   

7.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战胜项羽的原因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意是:论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安邦治国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我能用他们。项羽也有个能人范曾却不能月用,所以我能战胜项羽。 刘邦善于识才,堪称伯乐。然而他更善于用人则超越了伯乐。伯乐因能识千里马而久为人们称道,但细想之,其相马之道可谓狭隘。千里马征战杀场大有用武之地,而普通作为牲口驯养的马也不乏“干才”,或善拉车,或善犁地,或善爬山等等。可  相似文献   

8.
取士之道,古难两全,知人不易,用人更难。有两个小故事,听来让人很受启发。一是据史料记载,清代有个叫杨时斋的将领,很善于用兵。在他看来,哪怕是残疾士卒,照样大有用武之地。耳聋的可安排为侍从,以避免泄露军机;哑巴可为长官传送书信密件,即便被俘也问不清底细;瘸腿可让其守护炮台,必坚守无疑;眼瞎的带到前沿听动静,更比常人耳朵灵……如此“短”中取“长”,自然人人都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9.
领导者应善于识人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芳 《实践》2006,(4):48-48
识人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 是否善于识人用人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善于识才。识才是任人唯贤的前提。识才,首先要弄清人才标准。无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赵翼曾评论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在东汉末生与死、血与火的较量中,得以胜出而雄霸一方,善于选才用人  相似文献   

11.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为政之道,关键在于用人。而用人之道,关键在于用人所长,因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领导干部要善于用人所长,就必须做到四要:要辩证分析,识其所长。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如果不了解干部的优点,或者只看到干部的缺点,就难以  相似文献   

12.
知人善任是领导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扬长避短,用人所长,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短中见长,善用人短,却不那么容易。事实上,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绝对的长处,也没有绝对的短处,长处和短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表现为长处,彼时可能又表现为短处,因此,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讲到,识人用人是组织部门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一项基本功。古人说:“一流之人乃识一流之善。”要做到知人善任,把人看清选准用好,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理论政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晓政 《新湘评论》2014,(10):40-41
陆贽是中唐名相,为人刚直激切,任相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事有可否必言之",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主张。他善于选人用人的很多观点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首先,强调"人皆含灵,唯其诱致"。在陆贽看来,人才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能否被发现、招引、善用,犹如璞玉,抛掷即为瓦石,雕琢却成圭璋;又如水源,壅塞则为淤泥,疏浚即成川泽,一语以概之,“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无独有偶,东方朔亦曾有愤激之言:“贤与不肖,何以异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汉卡刀三杰”中,萧何曾任小吏,韩信曾寄食于人,张良曾浪迹天涯。此外,樊哙等人皆原属市井无赖之辈,我们与其赞叹他们的“草根逆袭”,不如佩服刘郑的善于用人,否则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无法在大汉帝国的政洽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5.
为政离不开用人。我国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生动的用人案例。本文拟以苦于历史案例来阐述我国古代为政者的用人之道和人际关系处理艺术。知人善用为政者不仅要用人,而区要善用人,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清人魏源讲:“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局长避短,就没有不能用的人。弃长用短,就无可用之人。楚汉相争,刘邦知人善任,因而夺得天下。在洛阳南宫设宴时,刘邦让各位大臣谈自己得天下及项羽失利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则不能。’创邦说:“这…  相似文献   

16.
善于用人美国管理学家布兰奇说:“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取得光辉的业绩,归根到底就在于这个企业是否有了不起的人才,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企业重用了人才没有。以人才来衡量企业的财富,要比用金钱来衡量企业的财富更有长远的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善于用人成其大业的典范是很多的。刘邦在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根本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食,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深知人才"长短"的辩证法,他曾经说过:"一个人,才有长有短,性情习惯有恶点亦有善点,不可执一而弃其一。"毛泽东在运用干部时善于充分运用人才的长处,并且长短搭配,用人之才,补人之短,力图组织最佳的人才结构,从而真正做到了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所说的那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1959年4月,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赋诗云:"不知老至共开怀,长短随人各尽才。"可以说是真切地概括了毛泽东用人之道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已经成为领导工作中日益重要的课题。古人讲“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善于用人的人要心甘情愿地处在被用者下面,这就是“不争之德”。领导干部作为用人主体,必须具备这种传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2,(2):59
要有"和"的意识。要尊重和欣赏别人的个性,增强配合意识和补台意识;要合理分工,善于择人任事形成良好工作氛围;要发扬民主,力求决策科学,政令通达。要有"容"的气度。要容"言",以诚恳的态度欢迎别人提出批评意见;要容"贤",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容"过",宽容和谅解别人的失误,总结教训,激发动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管理科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些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这清楚表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管理系统中的“短木板”,及时将“短”变“长”,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忌短轻短:忌短者,视短如虎,仿佛一言短便抹煞了成绩,是给其抹黑;轻短者视短不见,在其眼里短与长乃一指与九指之关系,区区短处,不足为虑。故只重言长,忽略补短。岂知长处再长,短处不变,仍是竹篮打水。以此观之,补短比扬长更重要。 补短重要,势在必行。然补短先要找短言短,找短容易,言短艰难。言短,就是说其短处,俗称揭疮疤。既揭疮疤必令人感到疼痛。言其短处,专事哪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