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宪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宪政思想述评□夏泽祥钱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代表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最高水平,引起了后人的关注。有关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著述可谓洋洋大观,但政治学、历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几乎都把他的五权宪法作为民权...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之民权主义法制思想陈光中(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中山先生是中近代史上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他所创建的三民主义学说,不仅是当时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占有辉煌灿烂的一页。本文仅就孙中山先生的民权...  相似文献   

4.
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法制度的严重超前和法观念的严重滞后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杨义银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及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其宗旨是要通过国民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通过权能分开,施行"五权宪法"等途径,实现主权在民。孙认为,世界历...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直用“五权宪法”指称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宪法思想体系或者作为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其实 ,“权能”学理才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 ,本文从孙中山宪法思想与三民主义的关系、“五权宪法”的内涵及其与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关系、“权能”的基本内涵及其与“五权宪法”的关系三个层面证明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6.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1,(21):56-57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不仅以他的光辉业绩垂范后世。而且以他首创三民主义和民主宪法思想而成为著名的革命理论家。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而奔走呼吁,艰苦斗争。晚年,他在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主等基本问题上都有新的认识,从此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进入了崭新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时值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本刊发表陈淑珍撰文《孙中山法治思想述论》,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针对中国工业化可能引发的一切问题提出了独特而先进的解决方案,既是达到时代空前思想高度的经济纲领,也是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主要弊端之一。其产生和泛滥有多方面的原因,就其政治根源而言,主要有三点:一,国民党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丧失了革命精神与活力;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立党为私,放弃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在思想上失去制约腐败的力量;三,政治体制制度化贫弱,权力制约失衡,基层组织无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不仅以他的光辉业绩垂范后世,而且以首创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思想而成为著名的革命理论家。五权宪法思想是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指导理论,按照胡汉民先生的观点,是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的"社会本位",它与"个人本位"相对应。"社会本位"的立法理论,在胡汉民等立法者看来,与国家本位、民族本位含义相近。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体系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五权宪法”的法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形式——五权分立制;“五权宪法”的基础——权能分开说;“五权宪法”的实现——革命程序论。  相似文献   

13.
以李宗仁等为核心的新桂系在广西主政期间,为维护其在广西的政治统治,扩充地盘,增强实力,以图缓和境内阶级、民族矛盾,围绕着军事,有组织、有系统地带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广西一度成为受全国瞩目的“模范省”。在此过程中,新桂系取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精神而创立的“三自”政策起了非常重要的纲领性作用。而其中,源自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自治”法律思想对于研究旧中国近现代“地方自治”思想的演变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五权分立的宪法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对于宪法的重要思想成果。它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以及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一种模式。主要基础就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学说。在民国初期是凝聚着大智慧的宪法思想,对其之后的几部宪法都有启示性的作用。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粗略介绍;第二部分是论述五权宪法思想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从正反俩个方面阐述五权宪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杨 《中外法学》1999,(2):110-114
<正> 一、南京国民政府社会本位立法思想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原则是以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第一任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曾指出“三民主义为建国工作的最高原则”和“立法方针”,在国民政府的立法过程中不同派别的政治家、不同立场的法学家往往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各自政治的需求,对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做出了不同的现实主义的解释。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产生于中国近现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是其思想主流,具有鲜明的革命实践性的特色。此时,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本位立法原则和法律社会化倾向,对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多方面与孙中山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主张不谋而合。因此,他积极地顺应了这一世界趋势,并借鉴和吸收其中的一些理论原则,形成了自己的以国家自由观和集体平等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本位立法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新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祖志 《法学研究》1999,(4):130-135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不仅以他的光辉业绩垂范后世,而且以首创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学说而成为著名的革命理论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探索五权宪法思想的论著很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也有些问题有再研究的必要。本文谨对五权...  相似文献   

17.
王云飞 《中国法学》2003,(5):159-166
孙中山思想的精髓 ,即“依法治国 ,振兴中华”。而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 ,他提出了 :五权分立是“五权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权能分开是“五权宪法”的基本理论 ,阶段发展是“五权宪法”的实施原则 ;三民主义是“五权宪法”的基本内核 ;爱国主义是“五权宪法”的指导思想等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 ,创造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文明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地方自治思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初步形成于清末辛亥革命前,期间经历了民国的建立、护国战争和国民党的改组,到1923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阐发新三民主义思想时趋于成熟。 就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来看,他的自治思想主要来源于欧美西方国家。他去过不少国家,并喜欢读书、涉猎西方典籍文物,同时对欧美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也有所研究。在他有关地方自治的言论中,较多地提到的国家有美国、瑞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而在这些国家中,他更倾向于赞同美国及瑞士的地方制度,并多以这些国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制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制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制是指政治权力的所有和继受取得问题,体现了执掌权力者如何得到权力、是否对他人负责的权力渊源关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制思想建立在反对王权政制、主张民权政制的逻辑基础之上;建立在反对虚假的民主政制、主张真实的民主政制的现实基础之上.毛泽东坚持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民权政制,坚持建立共和国的民权政制载体,阐明了民权政制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民权政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反思,提出了他的心性文明思想.孙中山所谓心性文明就是指从人内心道德层面入手而谋求国民自我觉悟与精神进步,进而完成改造与富强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方案.这一方案有其独到的建构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中西合璧为坐标,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为依据;以心理建设为主途:用人人的方寸之地做基础,破知易行难,立知难行易;以大同之治为归宿:追求振兴中华、驾乎欧美的中国之大同和世界和平、人类进化的人类之大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