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些年来,有别于传统的“国际问题”研究模式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中国悄然而起,对此,国内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普遍持肯定态度。我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应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体现出创造性和独立性,以求建立“国际政治学的中国学派”。 这种认识首先基于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学研究状况。目前,在全球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界,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真正”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本上就是美国的理论,美国的  相似文献   

2.
建设国际关系学的“中国学派”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中国崛起已经并将继续对21世纪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中国的思想、哲学、文化为“中国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资源。中国学界对“中国学派”国际关系学理论的探索,表明了中国学人的自信心和“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的志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在海外中国研究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形成了海外“中国社会主义研究”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和学科.近年来,国际学界出现了“中国特色新自由主义论”、“实用民本主义论”、“邓氏现实主义论”、“后社会主义论”等理论主张.这些观点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已经与传统社会主义大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之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似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学术界对塞缪尔·亨廷顿、弗朗西斯·福山等关于文明的观点,以及亚历山大·温特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表现出高度关注,可能还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有关:中国是一个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上升大国,其文明经验与所强调的道路与西方社会的历史逻辑有巨大差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既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重大议题的解释效力不大,而建构主义及文明学派强调文化、观念等“软”的方面,似有更大的讨论空间,存在着产生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提出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问题。然而,建立中国学派,必须借鉴新的学科和引入新的研究工具。国际关系研究并无自己的方法,它是不断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因此,若无新的工具和新方法的引入,建立新学派的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学派的建立问题应从应然(应当如何)层面的讨论转到实然操作层面,即尝试引入一些新概念工具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期刊载的这组“人、文化与国家行为”专题论文,将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便是这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程,而且将对其研究视角、范式和路径的演进等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之间的论争引发了学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刻反思。在这场论争中,理论的多样性重新得到珍视,"中国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一种可通约的、更具包容性的分析范式——分析折中主义日益兴盛。与此相对应,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不断拓展,金融危机的政治根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全球不平衡问题、全球金融治理与监管、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全球秩序转型等问题备受关注,这使得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随之成为一门更加兼容并蓄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双重超越的困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和政策命题上,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化工作尚未完成,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处于“贫困”状态;同时,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又面临着沃尔特、奈等提出的“回归政策”命题的挑战。超越这一双重困境的可能路径包括:区分政策导向型的“政策相关性”理论及知识导向型的“非政策相关性”理论,提倡实证导向的研究,提高政策研究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复兴、重建历史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以及注重对未来决策者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给予了较多关注。目前,对这一议题的国内研究已超越初期的译介与评述,正进一步深化,并尝试结合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实践及思想资源进行创新思考。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相关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例如,"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背景是怎样的?国内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不同侧重点有哪些?已有研究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看待此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美国与东亚关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著有《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美国与东亚关系导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等;译有《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历史与理论》等。  相似文献   

8.
枫桥学派是长期以来对“枫桥经验”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调研,以不同的视角阐述了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的理论观点,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个预防犯罪学的学派。“枫桥经验”经过45年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特色预防犯罪的“枫桥模式”,作为研究“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枫桥学派,在继续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得到国际上外交学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外交学学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当今外交学研究为何繁荣?中国外交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或学派?目前,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田田叶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近年来主要研究外交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著有《当代中国外交》《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研究:决策的视角》等。  相似文献   

10.
他山之石有用吗?——读《犯罪率为什么降低》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连续10年的犯罪率下降,引起了国际犯罪学界的重视。应该说,这一现象,对中国犯罪学界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的传统学说,犯罪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激烈阶级矛盾的表现。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犯罪是“没治”的,特别是在美国那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腐败,人欲横流,个性极端解放,很难想象他们还能治理犯罪。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可能与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这样一个重要而又长期未解的问题的挑战,确实不仅可以产生一个中国学派,而且有可能产生两个、三个或多个中国学派。不过,目前的重点应该是中国和平融入国际社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候,能够不去重蹈历史大国暴力崛起的覆辙,以和平的方式成为世界性大国,这本身就富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和刺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阎学通教授领衔的清华团队在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和东亚古代国际关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引起了国际学界的重视,并被定名为"清华路径"。本文认为,清华团队的研究取向出现了历史与思想并重的现象,即"一条路径,两种取向"。本文试图对近年来针对"清华路径"的批评与评论作出回应,并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清华路径"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实践与当前的国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何提炼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以便在思想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以概念为中心,将概念、思想与历史有机地整合成一套国际关系理论。最后,要想将"清华路径"上升为"清华学派",清华团队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应当是将新型国际规范的设想系统化和理论化,尝试提出"道义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为了促进我国国际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发展,我们推出了《国际政治科学》这个学术园地。以往20年,我国的国际政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问题型的研究论文尚未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国际政治科学》将主要刊登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以此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本刊争取多发表那些清晰描述国际现象,或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地创建国际关系理论,或提出可行性策略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自1988年美国学者帕特南首先提出外交的“双层博弈”分忻模式以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越来越重视研究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关注国际博弈层面各国是如何奉行不同的外交政策而展开互动的,还在国内博弈层面关注一国的外交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国内政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欧盟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话语中,欧盟被视为地区概念,具有国际社会属性,遵从地区国际社会的一般逻辑,即欧盟地区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享与全球层次和其他地区层次国际社会不同的国际社会要素。"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为认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论视角。它将欧盟国际社会分为欧盟国家间社会和欧盟世界社会(或跨国社会)两个维度,并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国际社会两个维度的形成和扩展联系起来。尽管如此,"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表明,其地区研究仍需在理论建设、议题选择和理论应用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台湾史是一门兼具学术与政治意义的新兴特色学科。中国大陆的台湾史研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属于中国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从研究史的角度,对于60多年来大陆学界台湾史研究成果做一宏观性的检讨,具体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台湾史研究的特点,剖析唯物史观与“台独”史观论争的典型事例,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展现新的研究趋向,将有助于推动台湾史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观诸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之中,戴国烽教授是最早探讨该问题,研究得最为透彻的学者。作为台湾出身的中国人学者,戴国焯教授旅日41年期间,高举“知性的诚实”(intellectual honesty)、  相似文献   

18.
布赞的安全研究采用“多元主义”学术视角,将新现实主义等物质主义与“英国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社会建构主义等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把历史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融入其中。其重要成果是他的“新综合安全分析框架”和“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前者强调安全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元行为主体和极性与认同互动的分析;后者强调由安全相互依存、善意/敌意模式和权力结构构成的“安全复合体”在国际安全中的核心位置。布赞的理论观点对当代安全研究尤其是安全理论的综合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新气象。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世界史学者有意识地跨越学科界限,参与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为当今世界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为崛起中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那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的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何如?如何评价这一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刘德斌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史、英国学派理论和公共外交等,著有《美国世界战略》和《撒切尔夫人传》,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二版),主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等。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给中国外交实践和外交学研究提出了更多的亟待研究和应对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王逸舟教授和谭秀英女士主编的《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以下简称《六十年》)是这些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学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在写作体例、研究视角和史论结合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我国学者探讨中国外交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