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小泉首相生涯的善始善终,首先得益于父亲的死让他不再堕落,而政治导师福田纠夫反派阀的教训让他矢志改革,其次是由桥本开创、森内阁继承的行政改革为他的内政改革铺平了道路,再次是他的个人魅力吸引自民党内年轻议员跟随他推动触及根本的政治和财政结构改革,最后是他在最辉煌的时期选择急流勇退,毫无贪恋权力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9,(3)
李鸿章的下场 张群(天津南开大学) 《南风窗》去年12月号的“独家策划”“回首中国改革2000年”里列了一张表,“改革家的命运”,李鸿章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一起名列其中,李还被称为“最后一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传统’改革家”,而在“命运栏”里,李则被注为“被骂为‘卖国贼’”。 仔细阅读此表,觉得多少有点不妥。 首先李鸿章是否可以被称为“改革家”?我想从他办洋务的积极及成效来看,多多少少可以算是一个改革家。但坦率而言,把李鸿章排上中国改革名人一览表中,便显得有点勉强。他的改革功绩甚至不能与张之洞等人相比,只不过是官做得大一些而已。就以办洋务而言,曾国藩、张之洞都出过不少力,而恭亲王奕沂更是颇具改革意识与魄力的人。还有一个没有被列上此表的林则徐,我想作者不该是把他遗忘了吧。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中力主革新的一派代表人物,他执政后,始终把改革事业置于首位,并逐渐提出改革不限于经济体制,而是包括政治、社会等全面的改革。苏共二十七大和一月全会(1987年)以后,苏联推动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势头更为强烈了,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们看到,当前苏联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口号以及实施措施方面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动向,本文试图对这些动向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粗浅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良心的价格     
一次偶然的火车旅途中,我结识了一位在司法界工作的张姓朋友,姑且称他为张君吧。 他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看过我写的《新星》,并曾为之热血沸腾,和不止一个同学立志以后要效法李向南从政,做廉政为民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5.
从5年压为3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你同任何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交谈,他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委和部分十四大代表在讨论江泽民同志报告征求意见稿时,对机构改革力争5年内完成一句,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们认为,机构不改革将会拖整个改革开放的后腿。后来,报告将这句话修改为:机构改革力争3年完成。在党的  相似文献   

6.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在难灾深重的旧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为改革中国之恶政治,实现民主共和制以振兴中华的毕生奋斗中,悟出了"办党"对革命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之下,在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事业遭到惨痛的失败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有一个坚强的党,才能造成"真中华民国"。为此,他提出了一条系列着重从思想上建设革命党的新观点,其中心内容是强调党员对主义的信仰以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26)
正曼昆,是中国经济学爱好者的"老朋友",他曾任小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他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总统里根曾是一位二流电影演员,二战期间,拍电影赚了大钱,但他不愿意多拍,只拍完4部就要息影,去乡下度假了,为什么?因为,拍摄超过4部电影,收入便触及最高税率,而战时附加所得税率最高为90%。现实生活中,高税率不但会使得艺术工作者无精打采,更会使得企业主"脱实向虚"、"弃厂上楼",这是个常识。曼昆引用的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里根当年将减税作为改革第一策略的一个思想滥觞。  相似文献   

8.
一家名叫“下岗人饭铺”的小酒店里,有两个怪名人在坐着喝酒。那个瘦子姓张,他于1966年秋天父亲自杀前1个小时出生,父亲遗嘱取名张文革;那胖子姓王,生于1979年上下传达“三中全会”改革精神之时,从牢里放出来1年的父亲,给他定名王改革。 张文革几乎可做王改革的父亲,但因为两人新近都从工厂下岗了,便常在一块儿发牢骚。 开始是王改革听从张文革的题目,对自己出生以来的时势一个劲儿骂。张文革说,  相似文献   

9.
从长治轰轰烈烈的吏治改革之后,吕日周在新的岗位上展开了工作,很多人对此都有种种猜想,有人说,这下吕日周该安分了。笔者在北京、西安、太原有幸多次接触吕日周先生,看到他活跃在调研的第一线、高校的讲台,继续为改革事业鼓与呼,一点没有安分的意思,深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风所感染,他是一位在改革之路上不断蹉跎却从未放弃内心信念的赤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位改革者的命运也是中国改革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小泉本人是否承担着一场他没有能力驾御的改革并不重要,他至少已经唤醒了日本国民的改革意识,即使他不再有任何实际举措,也已经奏响了包括金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的序曲。  相似文献   

11.
说不清起自何时,我们的生活似乎多了点什么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多了些“洋货”;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多了些“洋人”;通过社会各传播媒介,可以知道当今国外时尚。不知不觉中,与海外的联系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开放改革,为社会带来生机,为我这有“南风窗”的家庭带来喜悦,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认识自己的机会。 30年后再相逢我的父亲是华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怀着满腔热情,只身从南洋回国。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年轻时的父亲,为自己找到一个好归宿而欣慰,海外的祖父母及叔伯们也鼓励他在国内成亲立业。  相似文献   

12.
洒墨刘道玉     
石破 《南风窗》2010,(2):62-66
48岁时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至今保持着全国最年轻大学校长的纪录。然后他改革,他创造,他在武大搞了七大新制度。那时节的武大,突然一峰插南斗,人称"高教战线上的深圳"。1988年春,他又成了全国唯一被免职的大学校长。此后他撰文抨击教育部搞假义务教育、假教学评估;他批评教育部部长不懂教育,认为教育部已经不能领导中国的教育改革,他疾呼"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是我们的忠实读者,你一定认识‘戴草包’吧。由著名漫画家陈树斌先生创作的系列漫画《戴草包》,自本刊问世以来,共刊出30多集了。在杂志上以漫画形式塑造一个口头改革家的形象,应该说是全国独家首创。不是阿蓝瞎吹,关注‘戴草包’的人还真不少呢。有读者义愤填膺:‘戴草包屡屡犯错误,诸如进口不合格设备造成国家重大损失,搞不正之风任人唯亲等等,为何还让他趾高气扬?该炒他鱿鱼了!’也真是的,这‘戴草包’为何还不倒台?为此,阿蓝请教了陈树斌先生。他认为读者的愤怒是很正常的,‘对那些打着改革旗号其实是妨碍改革的行为,大家都深恶痛绝,“戴草包”  相似文献   

14.
李楯 《南风窗》2010,(25):6-6
<正>蔡定剑走了。4天前,我和社会主义学院的王占阳、中央党校的蔡霞、政法大学的刘小楠去305医院看他,"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只不过为推进中国的民主……"蔡定剑这些话,使几年来一直和他一起工作的刘小楠泪流满面。蔡定剑是我今年送走的第三个比我年轻的人——另两个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白南生——他曾对中国的改革,特别是中国农村的改革作出过贡献,以及,只有一些人知道的赵铁林——他以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对于朋友们的离去,我不悲伤,  相似文献   

15.
与其称他为"淮河卫士",不如将他看作一个环保界的"牛虻"。他孤独,他坚守,他戳穿了淮河治污初显成效的"皇帝新装"。在一个人的"战斗"中,他的"武器"只是一部普通相机。  相似文献   

16.
"丹诺终于下定决心,双手伸向面前的桃花心木桌子,撑起身体,站了起来。"欧文·斯通给他写的传记里,以这样一个动作的素描为开头。这个人是被称作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律师的克莱伦斯·丹诺,他作出的决定就是放弃作为一个杰出法律工作者成为富人的机会,终身为他心目中的穷人、被压迫者、被欺凌和损害的人辩护,而且他幸运地做到了。从他的敏感心灵来看,丹诺似乎更应该成为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律师,小时候家人给了他一只小鸡饲养,他把小鸡当成宠物,有一天他回家发现他的宠物成为晚餐的一道菜,他流着泪跑开,从此以后的75年丹诺都拒绝吃鸡肉,一口都不吃。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并使之走向国际化的里程碑式人物,为提升中国神经外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神经外科临床以及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他的坚持与努力使得我国神经外科有了国际话语权;同样是他,实现了全国神  相似文献   

18.
覃爱玲 《南风窗》2013,(17):47+50-51
只有促改革才能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提供根本性动力。不能为稳增长而忽视了调结构和促改革。过度的稳增长会减轻调结构的压力,延缓改革的时机。李佐军如今已不愿多谈两年前那次内部报告中提及的经济危机预测。在那个内部报告中,他预测,根据政府所采取应对措施的不同,危机或在2013年7、8月份出现,或将在2015、2016年爆发。今年6月,这一内部报告被业内人  相似文献   

19.
我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和他提出的改革计划的实现,是持乐观态度的。他很重视科学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善于发动科学家的力量。这对改革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了很多政治与科学应该统一的道理,实际上往往把二者关系理解得很片面。如果今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决策的确能够建立在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不搞一言堂,社会主义就是大有希望的。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在进行改革,苏联也掀起了改革浪潮。我觉得苏联从事的事业和中国一样的。这对各自国家今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但是,我们完全有权把意义估计得更大一些,即改革的成就,关系到今后社会主义的命运。你们两个大国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民群众能不能亲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物质生活是不是有所改善。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搞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农民热情很高,改革效果显著。在我看来,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困难较多,农业一直没搞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法国选举出了战后出生的年轻总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九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6月。法国又选出了新一届国会,法国总统萨科齐所在的右翼政党——"法国联盟运动"赢得了议会中的过半数席位,这一胜利为其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特别是他所承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