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事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公益文化建设和公益精神发展的促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要正确处理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机制及公信力等问题。构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公益协作关系;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渠道;提高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加强杭州特色的公益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虞谷民 《党政论坛》2012,(15):42-45
一、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实现社会公益合作的逻辑性建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事业,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不是惟一来源。公益机构具有缓解社会政府社会服务供需矛盾的巨大潜能,因为其非官方性和组织性等特点,使其在调动企业所掌握的巨大的公益资源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中国的公益机构及公益事业的成长和发展尚处于不成熟时期,只有先定好了规则,“游戏”才可以有序进行。积极完善社会公益活动法律机制,是促进国家公益事业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4,(7):59-60
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理应成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其联系广泛、自主管理、倡导志愿、褒扬善行、扶弱助贫的作用。为此,黄浦区积极引导、探索、鼓励、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法律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公益、互益二元分类方法逐渐取代公益、私益二元分类方法成为当前社会组织分类的重要标准,各国立法对公益、公益性、公益事业等概念的界定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法律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必要基础.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应为不特定多数人,活动领域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活动效果应具有正效应,服务方式应包括无偿和有偿两种情形.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组织目的、开放程度、资产处置、自治程度和变动路径等方面均不同于互益性社会组织,同时,与慈善组织、公益信托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4,(4):59-60
正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理应成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其联系广泛、自主管理、倡导志愿、褒扬善行、扶弱助贫的作用。为此,黄浦区积极引导、探索、鼓励、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成为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杰 《团结》2005,(5):19-21
何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应对社会承担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企业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目标之一,除此之外,企业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目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对消费者、对环境和对社会要作出一定的贡献各种企业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必须在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两者之间维持平衡,前者集中体现企业对股东的义务,后者体现企业对社…  相似文献   

8.
侯俊东  杜兰英 《公共管理学报》2011,8(2):109-118,128
为了吸引个人捐助,非营利组织必需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来增加这一捐赠群体对该组织及其公益事业的良好感知,以满足他们的利他或利己需求,这说明影响个人捐赠行为决策的感知特性将值得探索。为此,本研究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运用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对影响个人捐赠行为决策的感知特性及维度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国背景下,影响个人捐赠行为决策的感知特性有两个层面,即对非营利组织的感知与对公益事项的感知;(2)非营利组织感知层面,主要是个人捐赠者对运作绩效、品牌资产的感知,后者由品牌个性、形象及意识三个维度构成,而公益事项感知层面的结构分为5个维度,分别是公益事项效用、重要性、可参与性、可接近性及与价值观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2)
社会企业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兼具公益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公益导向是公众普遍关注并质疑的焦点问题。社会企业的混合体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将面临公益性质疑、合法性困境、资源匮乏及公益创新能力不足等公益"有机生长"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政府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完善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拓宽社会企业发展的资源空间、引导社会企业发展的公益导向等。  相似文献   

10.
陈晓蓉  杨铃  张汝立  张昆贤 《青年研究》2023,(1):58-68+95-96
从“虚拟捐赠”切入,以“蚂蚁庄园”这一游戏化平台为案例,呈现技术力量与公益发展结合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技术平台中的游戏化运营如何驱动公益实践的发展。研究发现,“虚拟捐赠”推动公益发展主要包括平台吸引用户进行游戏实践和企业助力公益项目落地两个方面。其背后反映了技术平台与游戏化模式的共生共促、“企业—公益组织—个体”三位一体公益新格局的开创。在技术、社会与个体相互勾连的时代,这些研究发现可为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能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3)
公益事业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中,对被帮扶和帮扶学生以及学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具体原因,把学业困难学生划分为学业不佳和心理亚健康两种类型,针对性设置学业援助公益岗和心理助学公益岗,招募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助学岗位并完善岗位建设。既达到帮扶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公益精神。  相似文献   

12.
姚耀 《党政论坛》2013,(13):22-24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是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真正激发起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5,(5):30-36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但谁提供公益服务即何为公益机构的问题尚未解决。明确何为公益是界定公益机构乃至公益服务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立足现代社会组织基本分类,梳理、分析人们对公益机构的认识演进过程,结合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勾画出我国包括国家、市场、社会等三大部门在内的公益机构谱系。  相似文献   

14.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是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真正激发起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根据2008年中央编办《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和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中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为了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将其中设置重复、规模小、效益差、社会认同度弱的一部分非营利及部分不宜完全市场化且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型为非营利组织是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冲突触发因素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冲突正进入频发、高发期,性质复杂,治理任务艰巨。引起社会冲突的根源庞杂而多样,不同学科的学者给出的解释框架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论说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也各有千秋,但系统性建构还有待深入,政治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更显薄弱。从政治学的视角就诱发社会冲突的根源及其动力做多维系统分析十分必要。目前,触发我国社会冲突的七大主要因素有:(1)经济因素:城乡、地区及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差距与不均;(2)政治因素:政治认同的式弱、递减和背离;(3)文化因素:传统参照、知识差异与心理惯性驱使;(4)社会因素:内生性力量抗争与外部性力量策动;(5)自然因素:边界性问题使然和政治应力点薄弱;(6)媒介因素:信息失真与信息失灵交错;(7)国际因素:多重效应传导与多种方式浸渗。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决定社会冲突演化方向的环境合力,并在不同的个案中呈现不同的效用。为此,在面对社会冲突时既要系统把握又要注重个案分析,采取多维而立体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进行公益事业的全面改革,尽管近年来在理念上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认知得到提升,在养老、教育、医疗等不同领域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促进措施,但是梳理现行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可以看到在社会资本的进入、运营监管到税收激励等维度上,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仍然存在着系统性政策瓶颈。在改革方向上,需要从鼓励参与为主的现行促进政策,走向构建基于开放和公平性原则的政策框架,逐步实现开放入口、公平运营、税收激励、法治监管等。  相似文献   

17.
完善公共利益的代表机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肯定国家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原告的同时,赋予社会组织、公民两大主体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使三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法治社会建设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将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法治哈尔滨进行有益结合。本文拟对哈尔滨市公益普法工作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益普法职能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普法服务的对策,即明确社会组织公益普法服务供给主体地位;构建政府购买公益普法服务的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公益普法服务能力,以期对哈尔滨市的公益普法宣传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于2014年1月8日在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召开。本次研讨会共聚集了政府领导、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代表等50余人。国际救助儿童协会上海项目经理、企业责任咨询创始人贾影作了题为"企业参与社会公益的路径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的新路径:将公益项目产品化。首先,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时要选对人,选择与企业理念一致的社会组织。其次,为实现公益项目产品化,要做到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3)
为了揭示医生社会认同与医德之间的关系,根据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和中国医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医德和社会认同的维度,编制《医生医德问卷》和《医生社会认同问卷》,得出三大结论:(1)医生社会认同由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四个维度构成,医生医德由服务宗旨、秉承医德、和谐医患、廉洁行医、规范施治构成;(2)虽然医生的医德与社会认同总体相关不显著,但医德的五个维度与社会认同的四个维度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3)社会认同的认知维度对医德具有显著影响,医德的服务宗旨和和谐医患维度对社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这些结论为积极培育医生医德,提升医生的社会认同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