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文物鉴赏     
<正>彩绘三鱼纹漆耳杯西汉,1986年江陵毛家园1号墓出土。它为木胎,挖制。内底中央用金、红、蓝色粉绘一凤鸟,周围绘三条游鱼。出土时图案粉彩鲜艳清晰,后来逐渐脱落。耳杯一般用作酒器,因其杯则面有耳得名,有陶、铜、玉等多种质地,而以木胎最多。秦汉时期出土的木胎耳杯通体髹漆,有素面与彩绘两类。  相似文献   

2.
<正>掐丝珐琅狮钮香熏(清)通高15cm,口径13cm,铜胎,双立耳,短直颈,扁圆;腹,平底,三足,通体以黄色为地。器盖上雕狮钮,狮为蹲踞状,右前脚踏圆球,正侧身回首而望。盖面有如意云头形开光,内饰缠枝莲花,间隙以镂空雕饰三只蝙蝠与云纹,象征"流云百福"。颈部与双立耳上饰梅花图案。腹部饰有缠枝莲花。足饰独角兽首,怒目圆睁,威猛异常。此器器型美观,华彩富丽,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3.
<正>青花缠枝莲纹菱花口盘(明)高6.3cm,口径33.6cm,底径22cm。此盘为菱花口,宽折沿,浅腹,矮圈足,砂底略下凹。依盘行勾画弦纹分隔为三组图案,折沿处绘海水云纹,内外壁绘青花花卉纹,底部绘青花缠枝花卉纹。此器釉面莹润肥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和典型代表。楚漆器艺术承载着楚漆器工艺、造型、纹饰和绘画等多种审美元素。楚漆器艺术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当时道器思想相映生辉;楚漆器艺术的造型呈现和谐与神秘奇特美;纹饰飞扬流动、漆画则有神人相映的审美特质。可从楚漆器艺术的工艺、造型、纹饰和绘画等方面进行审美的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髹漆彩绘的木器在大、小凉山彝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有食具、酒具、马具、祭器等,最为丰富的还当数食具与酒具,碗、盘、汤盆、汤勺、酒壶、酒杯,应有尽有。彝族漆器的造型颇为别致,不同形制的器物有着不同的用途:高足、深腹、敛口的盆用以盛汤;短足木盘用来装肉食;高足木盘用于盛饭;长柄木勺供喝汤用;带盖、鼓腹的圈形器则是巫师专用的祭器。以鹰爪作杯足的酒杯,过去是奴隶主或贵族专用的酒具,象征着权力与地位。最为特别的是圆腹高足的吸酒壶,其肩部有一竹管直通壶底,底部有一孔,装一竹管,直插进肩部,盛酒时将壶…  相似文献   

6.
晋江宰相录     
正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载,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等。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秦汉以来的三公制、隋唐以来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每个时期的宰相称谓也不尽相同。晋江人文鼎盛。自唐开元六年(718)置县以来经历近1300个历  相似文献   

7.
二千年前的提线木偶一九七九年春,山东省莱西县县文化馆在院里公社配合整地的社员清理了西汉(公元前二○六一公元二四年)墓两座。两墓出土的二百八十三件随葬器物,分别放置在棺室、边箱和脚箱内。其中漆器约占二分之一,这些出土的漆器。图案优美,色彩鲜艳。珍贵的玳瑁盒、妆奁盒和六博盘,集中了髹漆和镶崭技术,成为精致的手工艺品。出土的二十八件铜铁器多为鎏金,制工精细,器型别致,其中铜镜为星云镜,环剪  相似文献   

8.
文物鉴赏     
<正>明代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高26.4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2厘米、壁厚0.1厘米、重868.4克。造型为椭圆垂腹,有盖,盖顶上有一桃形钮,流上翘,加上弯曲弧度优美的壶把,整个金壶的造型典雅大气,制作工艺为捶揲、金焊。  相似文献   

9.
<正>清,同治。高4.7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2.6厘米。酒盅外壁用矾红彩在匀净润泽的白釉上绘云龙纹,色彩鲜亮,纹饰清晰传神。底部红彩书"同治年制"款识。  相似文献   

10.
<正>龙泉窑青釉刻花狮钮盖罐(元)罐高34.8 cm,口径23.4 cm,底径17.5 cm。荷叶形盖上踞卧一狮形纽,子母口,短颈,丰肩,鼓腹,圈足钮无釉,狮身呈火石红色罐盖及肩腹部均作六幅开光,分饰折枝石榴、桃、葵花、菊花等花果纹,下腹部饰变形莲瓣纹器身施青釉,釉面光洁凝润。龙泉窑因产地所在而得名,开创于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瓷窑系,长达1600多年。此器为盛酒器,  相似文献   

11.
王芳 《福建乡土》2010,(2):61-63
福州脱胎漆器是一种制法独特的漆器工艺品,它有一整套在我国漆器传统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工艺规程,故其生产过程复杂繁多。大段工序可分为制胚成型、上漆灰打底、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2.
漆器的赤、黑为主的色调极大影响了传统审美观念,黑与赤的色彩组合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中国符号.一直以来,“黑”、“赤”二色在漆器上应用被当做是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原始自觉性的审美色彩选择.分析古代色彩运用中决定色彩使用的因素,从视觉心理、漆器材料、社会习俗三个方面可以揭示黑、赤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园园  李南杰 《世纪行》2013,(12):40-41
荆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博大精深,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马山战国丝织品、战国秦汉漆器等文物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湖北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4.
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夜郎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当中应该有三层含义,即人名、"国名"、族名;对于夜郎的分布区,应该要有核心政治中心分布区和民族分布区的区分;从秦汉时期就有夜郎迁徙到东南亚的历史记载来看,现代中国西南壮侗语族的民族和东南亚以百越系统民族发展而来的民族有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对于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支持,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5.
秦汉奸罪考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关于奸罪的认定、量刑的标准及原则,并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发展;与后世法律(主要是唐律)相比,秦汉时期对奸罪的处罚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一定社会的消费和消费关系;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消费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时代特征。纵观秦汉时期的社会消费状况,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 与前代相比,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以粮食为主的饮食消费中,社会平均口粮消费标准有了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口粮消费标准一般是日食五升,月食一石半。《汉书·食货志》载,魏国李悝指出:“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秦汉时  相似文献   

17.
秦汉所确立的帝制,在将宗法分封制转变为皇帝郡县制的同时,用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摈弃了周制的家—国次序,转而强化国—家系统。秦汉国—家秩序之形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治集权演进、尚贤思想高扬及家族观念动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灾害群发的集中阶段,人口剧增、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灾害发生的两个至关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减灾救荒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且趋于完善,涉及灾害预防、减灾抗灾以及救灾救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青花鸳鸯戏莲纹盖罐(明)罐高50cm,口径20.5cm,底径19.5cm,盔形盖,子母口,圆唇,直颈,溜肩,斜直腹,平底。器盖上有宝珠形火焰纹纽,盖壁绘相间折枝莲纹与云纹,颈、肩部分饰云纹和葵花三角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鸳鸯戏莲,胫部饰有海水江崖纹。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器为明宣德年间作品,青花色泽  相似文献   

20.
<正>云南人爱铜,利用七彩来制造各种器……铜与云南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铜器在云南人家中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贵重器物,每家都以能拥有几件铜器而感到自豪。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有色金属之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自古以来以盛产铜、锡著称。早在商周时期,云南的铜、锡就已运往中原地区,成为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