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论李清照词中“愁”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愁高手李清照,其词中的"愁",有着厚重的文化背景,包孕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前期词中的"愁",表达的是封建时代的卓异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化性别约定的重压下,憔悴无奈的生存状态;后期词中的"愁",集中抒写了作为女性自然人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痛苦精神,改变了较为概念化的爱国理念,使家国之思具有了生动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发展,体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磅礴。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茶文化的民族性,其次是茶文化的历史厚重感,第三是茶文化本身孕育着鲜明的和合思想。因此,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之精神  相似文献   

4.
读书     
<正>《知中·竹林七贤》特集苏静著中信出版社出版定价:56.00元竹林七贤所生活的魏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本书不仅全面呈现竹林七贤的人生经历及精神世界,而且通过现代视角解读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和"晋人之美",还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将"魏晋南北朝"和"欧洲文艺复兴"做文化比较,探索在世界范围内竹林七贤以及魏晋一朝的历史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5.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台声》2020,(15)
正一颗中国"芯"承载着梦想和屈辱,是中国人在独立自强和科技自主道路上被"卡脖子"的痛。造"芯"之路布满荆棘,中国在科技攻关的同时,还要面对先进国家的垄断、阻挠和阴谋。但历史曾经无数次证明过,我们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因为我们有着不屈的精神,有一群为之奋斗的人,他们为了中国"芯",十年饮冰而热血难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全部主题线索。在人学理论之本质规定上,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其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在人学理论中国化之逻辑形态上,须把握"人学理论"与"发展历程"的历史脉动、逻辑联动、现实张力与理论活力"四大关系";在人学理论中国化之现实发展进态上,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坚持利民为民的发展指向、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筑牢增民福祉的途径保障、提升现代之人的精神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是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价值实践旨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构成文明古国的"灵魂"与"血脉"。"编钟"作为中国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不仅是一件文物、一件乐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与"活化石"。从历史底蕴上看,编钟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典故使文化自信变得更为生动;从器物特点来看,编钟的巧妙设计和精美装饰使文化自信更为具体;从实践运用来看,编钟独特而精妙的表演使文化自信更为立体。编钟为人们理解与体悟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载体,彰显出其作为历史文化之"明镜",华夏文物之"瑰宝"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于师号 《求索》2012,(11):92-94
"游"是孔子、庄子身上共同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二者之"游"在表现、本质及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孔子之"游"主要体现为一种带有游学、游教、游宦等功能含义的现实之"游",带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同时,孔子之"游"也包括心志之"游",主要表现为游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雍容气质,即"乐道"精神,以及其"游艺"思想。庄子之"游"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灵、精神之"游",其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绝对超脱、"无待"的自由境界。现实色彩鲜明的孔子之"游"与理想化、虚幻化的庄子之"游",共同开启了中国士人"游"文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对中国古代的士人"游"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惠玲 《求索》2015,(3):130-134
谢默斯·希尼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试图找到语言与历史的根,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面对爱尔兰文化与英国文化、爱尔兰人身份与英国人身份的矛盾,希尼在其诗歌中展开了一条自我挖掘、自我救赎之路。诗人通过他熟悉的生活,不停地"向更深处""挖掘"爱尔兰的传统"民族历史"政治和宗教冲突的根源,在后来他通过构建"字母——符号"平台,找到了解决民族性矛盾的途径,唤醒了凝结于土地下的爱尔兰民族历史。他的诗歌彰显了爱尔兰民族精神内在的张力与力量,把爱尔兰民族精神的"荒芜之地"变成了"重生之地",最终让爱尔兰民族精神像"带着露珠的空壳一样重新出现"。最终,诗人希尼自己也完成了从"丰饶角"到"空壳"的自我"纠正"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