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崛起,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正>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发展经历了苏南率先突破、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变,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融入了中国经济的大变革,开启了江苏发展的大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空间发展规律的重要实践。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贸易壁垒重重等问题,应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区域融合,构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协调机制,搭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选择。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确定发展战略,包括区域协调整合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人才发展战略,等等。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建设这种新的区域发展思维,透露出许多新的发展理念。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描述了一个崭新的美好愿景,如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然是个难题,甚至是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实施主体和途径、评价机制、各规划的协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区划的科学性和是否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等关键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主体功能区建设这种新的区域发展思维,透露出许多新的发展理念。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描述了一个崭新的美好愿景,如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然是个难题,甚至是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实施主体和途径、评价机制、各规划的协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区划的科学性和是否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等关键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协调王成勇,李长礼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同中、西部的距离越拉越大.尽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差距扩大是难以...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构成了联系紧密、内涵丰富且具有协调特征的复杂巨系统,二者协调发展水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态保护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分析,然后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探索生态保护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提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质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优于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升明显,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上游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经历缓慢增长和快速上升两个发展阶段,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上游地区。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抓紧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强化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监督机制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传耿 《政策》2005,(6):18-19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重点)发展战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由此,我国已开始进入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