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段时间来,有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出台了一些"红头"文件,创设了很多法外特权,如对一些人员提供特殊保护,轻微违法免于处罚;对一些群体赋予很多特权,人身、车辆实行免检;对一些企业给予重点呵护,执法机关依法对其检查需要某些政府部门批准……  相似文献   

2.
英纪廖 《法庭内外》2009,(10):41-42
《人民日报》近日刊发了以《法治,不允许法外特权》为题的独家报道。报道称,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了一些政策,出台了一些"红头"文件,创设了很多"法外特权"。比如,某区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规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若公  相似文献   

3.
栗阳 《法制与社会》2013,(29):81-82
复旦黄洋中毒案迅速侦破使19年前清华朱令中毒案再次被人们热议。案件是因为特权干预司法而不了了之吗?法律敢对特权说不吗?19年来公众对此案众说纷纭,面对种种质疑司法缺位和程序不合法使法治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19年后的黄洋案,司法介入迅速,证据得以保全;司法贴近民众,疑虑得以消除;公众监督加强,特权难以干预司法公正.这都体现了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我们时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黄若琳 《法制与社会》2013,(36):234-235
如何实现行政特权规制的完善?需要法律本身的完善,即实体上规定行政特权行使的务件、建立行政案例指导制度以及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合同中增加规制行政特权的条款;程序上设定听取意见、说明理由规则;合同规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八议、官当     
何进 《江淮法治》2008,(8):37-37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员和贵族总是会堂而皇之地得到特别的优待、享有特别的权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些“优待、宽宥、特权”都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等级社会,法律中贯穿着不平等的精神和原则,规定了很多的特权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议、官当”制度。  相似文献   

6.
郭艳 《政府法制》2009,(13):29-29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率先取消特权车牌号,开了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先河。此举的背景,据说是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次“大走访”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对部分挂有“蒙OA”车牌号的“特权车”超速行驶、抢道、占道、逆行、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行为提出了很多意见。为积极回应公众对特权思想的反感与不满,呼和浩特市下决心对特权车牌号被滥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治理的方法就是重新统计与换发车牌号,除了具有统一标志标识的警车用“蒙A警”号牌之外,其余呼和浩特市警车一律改用与民用牌照混编的号牌,不再享有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7.
免证特权是相对于一般证人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而言的,是证人作证原则的例外。我国很多学者提出应当借鉴、移植西方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免证特权制度,以解决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难问题。本文通过对证人免证特权制度目前在我国建立该制度的现实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构建有限度的证人免证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魏建国 《北方法学》2009,3(4):98-115
西方自由与权利的合法性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外在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只能认可而不能创制;一种是内在于国家权力,是由国家权力创制和授予的。西方自由与权利的存在样态一般也有两种,一种是身份、等级、特权式的自由与权利;一种是普及化的、为大多民众普遍拥有的基本自由与权利。西方很早就产生了合法性来源外在于国家的自由与权利的情况,但这种自由与权利多是一种身份、等级、特权式的自由和权利。近代英美两国自由与权利的现代化成功转型,源于将这种身份、等级、特权式的自由与权利向更广大的社会阶层普及和开放,使得这种自由与权利为社会更多民众所普遍共享,进而推动了保障这种基本自由与权利的宪政机制的发展;而近代法国自由与权利的现代化转型失败,源于没有将这种身份、等级、特权式的自由与权利向更广大的社会阶层普及和开放,自由与权利没有摆脱狭隘的特权性和身份性限制,没有为社会广大阶层所普遍共享,进而也就无法推动保障这种基本自由与权利的宪政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光环下的媒体地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泽 《中国律师》2002,(7):40-43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新闻媒体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像大家看到的那样,这些年来,很多社会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很多含冤受屈的群众通过媒体的报道使自己的冤屈得到了伸张;很多社会丑恶、腐败现象通过媒体的报道得到矫治;很多为害社会的豪强恶势力因媒体的报道而受到打击、惩处;很多欺压百姓、滥用职权、渎职、不洁的官员受到清理:……很多时候,面对很多问题,人们常常会想到“找媒体曝光”,以致出现了在一些媒体单位门口,群众排长龙反映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5):113-117
违法警察一般都存在着带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三不怕”心理,即“我是警察我怕谁”、“为公家办事我怕啥”,“有组织支持我怕啥”的社会心理。这些心理产生的社会土壤,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官本位传统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身份特权在人与人关系上的作用;权力眩晕症使一些掌权者丧失理智;“治民”意识下为警者对民众的不尊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警察提高素质,全社会善待警察;吸收民众参加社会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融洽警民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警察执法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检察干警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不把职权当特权,常修为检之公德;不拿原则做交易,常思枉法之害;铭记权力即责任,常怀律己之心。  相似文献   

12.
在Upjoin案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再次重申了律师——委托人特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认识到该特权的目的.是‘鼓励委托人对其律师进行全面的披露’。该特权的这一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已经被法院所认可……应当承认,在委托人是一个公司的的情况下,特权的适用将会复杂化。公司在理论上是法律的拟制,而不是一个人。但是本院已经认为,在委托人是个法人的情况下,该特权也适用……”就本案的主要争议。  相似文献   

13.
侯坤 《政府法制》2014,(8):30-30
每逢新学年开学之际,一些名校难免会遇到“特权生”,该如何拒绝呢?不妨看看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博客的经济分析及对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博客的发展特别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然而,博客产生了很多法律问题,比如传统记者的一些特权其是否享有?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制度、传统的行政许可法和合伙法,是否可以不加修正地适用于博客?都存在着很多的疑问.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博客的经济特点来加以解决,而博客的经济特点与博客的技术特点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葛滨  史晓帆 《中国监察》2013,(17):46-46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在班子内、系统内、流程内科学配置权力,加强权力制约。 特权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产生的根源之一,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着力解决特权问题将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全党上下应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凝聚坚决反对特权的共识,全面查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遏止特权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黄建国 《中国监察》2013,(22):40-41
特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利益问题,反特权实际上是对现有社会群体的利益进行再调整、再分配、再平衡,势必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且,特权问题还往往与制度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紧密联系、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17.
牛国昌 《山东审判》2005,21(5):91-92
证人特权(TestamentaryPrivileges)也称作保密特权、拒绝作证的特权,是英美普通法上一项传统的证据规则,享有证据特权的人可以拒绝提供证言或阻止他人提供证明。具体是指当证人因负有义务被强迫向法庭作证时,为保护特定的关系、私利益,赋予证人中的一些人因特殊情形而享有在诉讼中拒绝提供证据的一种特殊权利。享有特权者,可以免除出庭作证和就特权事项提供证明,可以制止他人揭示特权范围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戴鹏 《政法学刊》2014,(2):24-30
新刑诉法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但对被告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做出例外规定,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近亲属的“免证特权”,但该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传闻证据规则的缺位,纵容了司法机关采纳未出庭证人的书面证言,不仅与“免证特权”的初衷相违,更是剥夺被告人的对质权。只有真正完善近亲属的“免证特权”,并确立传闻证据法则,才能从体系上实现发现案件真实、保护特定关系以及保障被告人对质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胡扬  曹雪松 《中国监察》2013,(21):40-41
从苏联反对特权的历史来看,特权有着自己的演化轨迹和发展规律,如果不能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特权现象,最终会导致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而官僚特权阶层一旦形成,反对特权的形势将更为复杂、任务将更为艰巨。  相似文献   

20.
程文浩 《政府法制》2009,(16):16-16
近两年,“隐性特权”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问题。从2008年引起强烈反响的某地区干部“出国考察”清单,到前段“特权车牌号”的存废之争,“隐性特权”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