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性,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探讨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群众"概念的内涵、"群众"概念的外延、"群众"概念的基本特性。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性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对于党的群众观、党群关系、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对于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内涵、价值内涵及实践内涵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解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潘静 《党史文苑》2012,(8):47-4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群众学习理论、理论掌握群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时,不可忽视的就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出贡献,以及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对此的实践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有一个演变历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化五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重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祥 《求实》2012,(4):11-15
廓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与外延是判断其关系的前提。"中国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时代化"、"大众化"有泛指和特指之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相互并列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来看,它们是"一体两翼"的主从复合关系。从我党对其认识过程来看,它们是渐次递进的先后被认识的关系。包含与并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同层次范围和角度视域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革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以理论武装和教育群众,是理论掌握群众,是理论的群众化.和谐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理论的沟通与交流,是大众掌握和创新理论,是群众的理论化.二者在"大众"的内涵、操作模式、贯穿的原则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的改变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语境和丰富的素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敏锐把握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探索和政策指导。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与现阶段国情、当代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等结合上,在使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创新和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阶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重大问题解决过程中推进理论深化和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中国成就基础上的理论自信,是对21世纪中国向现代化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积极主动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创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人民群众和实践中汲取养分、智慧、经验和力量,在回答重大理论和解决重大问题过程中涵养和建构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袁敬伟 《探索》2007,(1):4-7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聚焦于学科视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特别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注意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概念,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要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标志着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总结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词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理论——实践"两种语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实现了语词载体的创造,思想内涵质的攀升,概念外延质的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科学概念和战略构想,它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发挥着复合效用。  相似文献   

12.
姜喜咏 《求实》2007,4(12):12-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性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动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性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一个实践概念,也包含着理论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内含着实践的底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问题”、“话语转换”以及“阶段整合”则分别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起点、实践存在样态以及完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实践互动过程中,内含着整体性逻辑、时序性逻辑以及主体性逻辑等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科学界定并规范使用概念是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得以构建的基本前提。回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概念的来源可以发现,党的建设的基础概念大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三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界对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自主性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的学科独立性也随之不断增强。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使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政治领导是指导党的事业的路线、立场、方向和原则,其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演进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自身建设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党的历史中生动地呈现着政治领导与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全面领导之间的深度互动关系,政治领导的历史命运不仅影响着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还关系到改革的力度、党的领导强度。党的政治领导的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的政治领导概念缘起、内涵演进以及逻辑理路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把握和理解党的理论创新与群众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及其在汉语中语言实现过程的文化史、概念史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研究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这个术语是最为基础和关键性的,而《共产党宣言》是最早被翻译,并且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汉语语境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接受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论是"共产主义"这个术语还是《共产党宣言》在汉语语境中的传入、翻译,日语的中介化都为汉语翻译和接受奠定了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重新考察"共产主义"术语源流,对当代思想范畴与话语体系分析和建构,以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喜德 《世纪桥》2008,(17):6-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共六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它正确地制定了党争取群众的总路线;自觉地萌生了"农村中心"思想。深入研究中共六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对于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体。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从其理论形成过程、内容内在联系、价值取向和实践创新性等方面把握其整体性,才能科学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基本涵盖了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和现实价值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相关概念不清、囿于群众路线内涵和缺乏世界历史视野研究等问题。对此,需要将文本研究和案例支撑相结合,深度阐发习近平群众观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理论内涵,并注重多种方法综合推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