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邢军 《人民论坛》2014,(3):216-218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自信和本领自觉的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掌握看家本领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线,二者的结合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改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制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要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思想的张力中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3.
王健 《人民论坛》2010,(4):150-151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我教育、道德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学生信仰教育,是使他们形成科学信仰、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是主观和客观都确信的信仰,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集体生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当前党内组织生活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教条化、制度执行不力、民主氛围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增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推进党组织生活的活动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方式、监督激励机制的创新,并营造发扬民主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孟安邦 《前进》2000,(11):18-21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首先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甚至只是片面的、歪曲的理解,必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虽然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指导作用,但我们对她的了解、研究和理解都是很不够的。好多原理都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搬来的,其基本的东西没有大错,但片面性、不完…  相似文献   

6.
魏庆东 《前沿》2012,(21):36-39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种种遭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挖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价值,重塑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大众化,大众化的出路是我们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傅林奇 《前沿》2013,(17):33-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副校长、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导师韦日平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研究》(以下简称《新进程研究》)一书,2015年12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明确强调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原则,研究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历史准备和理论成果,系统阐述了新进程中的三要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理论范式和基本方法等问题,科学分析了新进程的特点。可以说,《新进程研究》是一本政治性强和富于科学性、创新性的学术专著,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历史研究的特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信仰困境表现为同一主体的多重信仰、有神论信仰向无神论信仰的消极转变、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冲突以及民间信仰的选择混乱。引发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摆脱信仰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先开始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初,完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其逻辑前提为:理论本身被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先在条件;基本理论的完整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内在基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李红霞 《人民论坛》2011,(10):50-51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信仰困境表现为同一主体的多重信仰、有神论信仰向无神论信仰的消极转变、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冲突以及民间信仰的选择混乱。引发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摆脱信仰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包括理论客体、实践客体和模范客体。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客体的时空界限,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实践客体的局部偏离,消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范客体的部分腐败,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的榜样力量。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应着重从理论客体的创新、实践客体的扬弃和模范客体的重塑三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与价值范畴,一直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前行,也见证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发展与时代命运起伏。在文化自觉视阈下,通过审视当代中国从文化启蒙、文化自立、文化错位到文化自信的基本脉络,我们可以纵览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雏形的奠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经曲折与反复、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创新发展的演绎图景和艰难历程。厘清这一脉络,不仅是从理论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诉求,更是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9)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托起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了大好环境。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该抓住这大好环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阳 《前沿》2005,(7):111-112
本文对百名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持信仰和基本信仰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们必须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务真求实”的教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周千猷 《求索》2022,(3):35-42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立场、观点和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习近平兼具理论品质和实践效果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地位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这些观点构成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和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20.
张连 《前沿》2010,(1):13-17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的涌现和相互激荡,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当代中国,如何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适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达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意义重要。基于信仰的特点,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两种属性,即彻底的人道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