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开发东盟国家旅华市场对策初探胡平近年来,东盟各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亮点之一,出境旅游的人数也随之迅速增长。根据旅华市场的新变化,对我国旅游客源市场重新重点定位,开发东盟国家旅华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东盟国家旅华市场的...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东盟国家经济(本文不包括文莱)经历了从高速到低速再到高速增长这样一个波浪式发展阶段。从1987年起,东盟国家经济在摆脱了80年代中期的衰退之后,增长很快,年均增长率高达7.4%,是继70年代之后第二次高速增长。这次高速增长同70年代不同的是在推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主的前提下取得的。经过这4年的发展,东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  相似文献   

3.
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其近年来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宣告了“亚洲纪元”的到来。中国同东南亚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与东盟国家经济结构互补性不强的特点将会更加突出,与印支市场及缅甸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的优势将有所减弱;合作的趋势将会增强,但更多的将是激烈的竞争。一、战后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战后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外贸能力有  相似文献   

4.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东盟合作机制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正式色彩.这种变化并不是事先刻意而为的,而是为解决协议不执行问题、通过讨价还价逐渐演化而成的.东盟国家之所以没有一味地固守其传统的合作特性,而是有所变化,主要是因为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安排,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关系到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安全,也关系到东盟作为整体在国际上的信誉.  相似文献   

5.
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几十年来,东盟与日本的关系从初期的若即若离发展到今天的密不可分,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东盟国家对日本的态度也经过了排斥到接受甚至认同的转变.尽管如此,在双方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国家始终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居第四位的经济大国,其外贸发展水平也同样居第四位。战后法国外贸的发展与法国经济的变化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也同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休戚相关,法国外贸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战后法国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外贸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一) 1946-1950年,这是战后经济调整恢复时期,这时的外贸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二) 1950-1957年,法国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外贸开始拓展并初具规模。(三) 1958-1973年,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法国经济步入了所谓“黄金时代”,与法国经济实力的加强相适  相似文献   

7.
东盟国家进口市场近况和走势刘迪辉一、东盟国家进口增长趋缓及其主要原因在80年代后期,东盟国家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其进口商品市场规模成倍扩大,东盟(不包括文莱)进口总额在80年代末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226亿美元(1989年),1992年,五国进口...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未来关系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形势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缓和的总趋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也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中国印尼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将对地区形势产生重大影响;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从整体上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维护地区和平、发展民族经济及亚太经济合作上有着共同利益,双方关系上的积极面将继续发展,消极面将逐步减少。美国从其全球和国家利益出发应该积极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合作,鼓励积极面的发展,协助减少消极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广东—东盟贸易:成就、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凭借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广东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一直是中国-东盟贸易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出台以来,广东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其他省份的主观努力、广东外贸的自我定位等因素,近年来广东-东盟贸易在整个中国-东盟贸易中的相对地位持续衰落.为此,作者提出了广东应具有东盟战略意识,发挥传统优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商机以及注重"走出去"等政策建议,期盼广东-东盟贸易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析曾涛近些年来,台湾当局在全方位的对外拓展所谓"国际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发展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实质关系",特别是在东盟国家着手建立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构架以来,台加快与东盟国家发展"实质关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成功地加强了它在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这几年来,美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平均每年增长20%,而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则增长25%。美国所占东盟国家进口贸易的份额从1970年的11.6%增至1981年的13.6%,而占其出口贸易的份额则相应从17.8%增至18.4%。 据美国商业部的资料,最近几年东盟国家与美国的贸易情况有如下表(单位: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各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分布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同时,东盟国家在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东盟国家经济相继从衰退中复苏,主要东盟国家经济呈现出上半年强劲反弹、下半年增长放缓的态势。各国开始着手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积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出现。2010年,可以说是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均取得新进展。在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将考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貿易的增长在同中国贸易额较大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东盟六国处于第五位。1985年,东盟国家同中国的贸易额为38亿美元,在日本(201亿)、港澳(118亿)、欧洲共同体(79亿)、美国(71亿)之后,而在苏联(18亿)、加拿大(13.46亿)、巴西(13.54亿)、澳大利亚(12亿)、罗马尼亚(7.88亿)之前。  相似文献   

15.
相当严峻的经济环境围绕着东盟国家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是相当严峻的。这在某个侧面乃是高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所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课题,过份悲观地去看待是不适当的。但是,东盟各国正在吸取过去的教训修订经济发展方向。首先,本文拟回顾东盟各国政府过去为了整备取得这种高速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基础条件而采取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它们面向90年代将如何确定其政策的方向。在国外经济环境方面,东盟国家只能接受现有的国际经济环境作为其经济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日渐增强之势.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经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引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支持与解释等方式,在促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借用这一资源,减少并消除相关制约因素,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赢,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盟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整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7年,东盟国家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展望2008年,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将呈现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利益诉求,近年来东盟国家愈加重视太空发展.本文根据国家实力的差异,以是否具备独立研制卫星能力为参照,将东盟国家依太空实力分为四个梯队,探讨位于不同梯队的东盟国家的太空发展战略,并对其太空政策进行评估.具体而言,东盟国家不仅在全球太空格局中崭露头角,而且尝试加强太空技术研发领域的协同合作,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东盟国家太空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和外部依赖性,且美国的太空霸权使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东盟国家进军太空在未来不仅会促进太空多极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亚太地区的太空竞赛.对中国来说,东盟国家渴望进军太空是一个重要机遇,双方在此领域可以开展必要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一、外资在各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六、七十年代持续高速增长。工农业发展的速度比同期其它发展中国家都要快(见表一)。如此快速的发展,只靠本国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借助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东盟国家利用了当时世界经济繁荣的时机,引进了美国、日本和西欧的资本和技术,促进其经济,特别是基本空白的工业的发展。截至1979年底,原东盟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论述的便利和分析的逻辑性,在展开问题之前首先做两点说明:第一,本文所要分析的东亚发展模式是包括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在内的、经过战后40余年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模式。虽然这三类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先有后,目前也各居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但由于其发展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因而并不妨碍我们从发展模式的高度对其进行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