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种基本活动,一种生活方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生产过剩的时代,这必然引起大量的挥霍性消费随之而来。为此,本来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费就成为了一种违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消费,最终也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因而,再次审视现代社会消费观的理论基础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07,4(2):41-43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恩格斯提出了“合力论”思想,让史学理论界深深折服。但这一宏观理论对构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未作深入具体分析,成为史学理论界积极研究探索的遗留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对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的发展观。“三个面向”重点指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其强调的核心是要在开放的系统中确立发展的定位、在比较的选择中定位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说,“三个面向”的思想理论,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以人类文明的视野对中国现实和发展问题的观照,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三个面向”,落实“三个代表”,这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实践选择,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品质。今天,"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平的思想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中;"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文化底蕴。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和发挥一切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凝聚用之不竭的巨大活力、提供取之不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基础到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各种文化之间差别的存在,使得“承认差别”成了新的世纪非常重要的跨文化研究原则。在当今后现代消解中心、多元文化并存,互动认知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的情况下,比较文学从“异”出发的研究正切合了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徐进 《学习与实践》2001,(10):29-30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必将进一步推进解放思想,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够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因为它要求我们党的建设一定要在世界的这样一个大格局中来认识,要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联系,这就对我们过去长期就党的建设来谈党的建设,就中国的问题来研究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设一流高职院必要有一流的高职院校文化",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共识。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人文教育恰恰是短板,文化育人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是对灵魂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际交往中礼貌系统和策略的研究业已成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西方学者Browm&Levinson(1978,1987)有关Negative Face(通常翻译为消极面子)和Positvie Face(通常翻译为积极面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中的脸和面子二者之间的区别、量化关系、个人脸值与社交脸值、个人面子与社交面子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中国人所说的脸/面子与Brown&Levinson所研究的Face内涵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差异和通行译文的不正确处,提供汉语中“Positive Face”和“Negative Face”两词的参考译法。  相似文献   

11.
“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的"文革"已经远去,但作为文化的"文革"却在警示着我们.新时期以来,有关"文革"的批判与反思此起彼伏.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文革"时,不无惊奇地发现,"文革"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相似文献   

12.
“汉派”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而以清末民初近代工业化时期为大盛。“汉派”文化是内地都市文化,根植于江汉平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湖北省倾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以华中特大城市武汉为凤头,以周边100公里内的8座中小城市为辅翼,重塑以“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为主要特征的“汉派”文化。  相似文献   

13.
看《北京观察》今年第4期文《记忆中的西安市场》,也引起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5.
“潜规则”的行政文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进良 《桂海论丛》2007,23(4):45-47
“潜规则”是一种隐性的却无时不在发挥作用的行政文化,是滋生哺育腐败的文化基础。“潜规则”行政文化表现为正式组织下的派别集团化、公共权力和价值的异化、行政行为的非程序化等,因此需要从制度、规范化行政裁量权、主体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和先进的行政道德理念的培育等方面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16.
袁家方 《北京观察》2006,(12):44-47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这些商业街区不单是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文化代表,还典型、深刻地反映着其城市的历史发展,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一种最富历史穿透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时期,"狼文化"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有着相当的社会认同和广泛的心理基础,有着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华民族试图从太多的屈辱和苦难中寻求民族危机的解脱和民族精神强健的根本途径;其基本特点既有对民族性格的审视、民族精神的考察,也不乏对尚武精神的崇拜和宣扬;其演变过程实质上承袭了中华民族自强之路由器物转向制度,由制度转向精神的世纪性探索这样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山寨文化"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寨文化"最初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接着又在文化领域内以种种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挑战着主流文化,如山寨电影、山寨明星、山寨新闻联播等.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具有了相异于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功能,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睿智判断与乐观估计,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在当代语境下得到了更强有力的凸显.  相似文献   

19.
对于先进文化内涵所蕴蓄的旨趣须得在一种价值取向的维度上去悉心把握,切不可在世俗社会的实践层面将之肤浅化、泛化乃至庸俗化.本文通过对"先进文化"理念形上维度与形下实践的辩证分析,指示了先进文化引领人趋向自由境界的方向,及其在现实中自觉担当文化传承、整合及创新的历史使命.经由对社会学中"卡里斯马"意象内涵的重新阐释,使之与先进文化论的实践层面发生一种交通,阐释了"卡里斯马"因其凝聚力和感召力所获得的权威性,及其在世俗社会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统一性、现实斗争的需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从落实方针、尊重规律、完善机制、理顺关系等方面,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