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灾害形势日益加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及时、有效地传递灾害信息,给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强化综合减灾的协调职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了减灾中心或类似机构。然而,有些省级减灾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境与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省级减灾中心的发展现状,提出省级减灾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为各地减灾中心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2013年3月28日,第三届全国减灾中心业务交流会在四川省减灾中心召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及来自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各省(市、区)减灾中心负责人、业务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加强省级减灾中心业务建设”展开讨论,交流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需求,共享国家和省级减灾中心建设发展经验与成果。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有关负责人就自然灾害救助评估、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体系与实践、无人机遥感减灾应用、减灾救灾标准体系等领域开展业务培训。四川、江西、上海等地代表介绍了减灾中心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省级减灾中心在机构建设、职责完善、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一直以提高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业务支撑能力为目标,积极推动省级减灾中心建设与发展。为响应省级减灾中心建设与发展需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全国第一座省级专业性防灾减灾科普场馆,馆内设有感受灾害区、认识灾害区、防救灾害区、儿童体验区等。场馆借助先进科技手段,采用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打造逼真灾害现场,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和普及自然灾害知识,让参观者在互动中体验灾害并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正10月20—22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在江西省南昌市组织召开第六届全国减灾中心业务交流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的减灾中心和救灾处的代表近50人参加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聚焦业务协同与联动,推动省级减灾中心业务能力建设。经过充分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进一步加强省级减灾中心建设与发展,对于提升全国和各省减灾救灾决策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成立省级减灾中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超过全国的一半,但是由于各地基础与条件不同,全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 7月 2 5日 ,中国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多吉才让部长与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中国减灾中心建设地共同签署了中国减灾中心系统合作意向书。标志着双方将在我国现代化综合减灾方面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中国减灾中心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灾情严峻 ,急需开展现代化的科学综合减灾和加强重大灾害的紧急救助能力而建设的。经国家计委批准 ,中国减灾中心大楼已于年初动工 ,年底完成主体结构 ,2 0 0 1年 5月大楼建成并逐步投入业务运行。继之 ,中国减灾中心还将承担我国灾害和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系统 (即“八星计划”)的地面减灾应用系统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对各地创建工作的分类指导,河北省减灾委员会参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和《河北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广泛征求各设区市减灾委员会和省直相关涉灾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北省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并于4月2日下发各市县减灾委员会执行。该标准在"灾害  相似文献   

8.
祝明 《中国减灾》2004,(10):13-13
2004年9月13日 ̄17日,由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办的“中国减灾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我国从事防灾减灾科学与技术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中国减灾应急系统及体系”、“重大灾害事件及评估研究”、“灾害及数值模拟研究”、“灾害及减灾救助”、“灾害及应急管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通过会议研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我国防灾减灾的任务非常紧迫,安全、减灾和应急工作已经在自然灾害救助、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一…  相似文献   

9.
访泰三得     
2012年6月中下旬,受亚洲备灾中心邀请,民政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代表团一行4人到泰国考察学习灾害应急救助和社区防灾减灾的经验。进城市、下农村、入深山、赴海疆……代表团仔细考察了泰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方方面面,收获良多,在此与防灾减灾救灾战线上的读者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0.
访泰三得     
2012年6月中下旬,受亚洲备灾中心邀请,民政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代表团一行4人到泰国考察学习灾害应急救助和社区防灾减灾的经验。进城市、下农村、入深山、赴海疆……代表团仔细考察了泰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方方面面,收获良多,在此与防灾减灾救灾战线上的读者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5,(5):5
<正>1月27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考察调研。在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业务区,窦部长一行详细了解了灾情管理与数据服务、灾害风险与损失快速评估、卫星遥感、  相似文献   

12.
正时间无言,却是最好的见证者。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减灾中心在我国已经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历程。截至2017年末,我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了省级减灾中心,北京、山西、广东、广西、海南、西  相似文献   

13.
减灾动态     
《中国科学院减灾实用科学技术》出版中国科学院有40多个科研单位长期从事减灾基础和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使减灾实用科学技术更广泛地在社会减灾事业中应用,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将我院部分减灾科研成果,汇编成“中国科学院减灾实用科学技术”,介绍给社会各界,以期得到推广、交流,促进减灾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减灾实用科学技术”主要包括:综合减灾系统技术、大气水圈灾害预测评估技术、洪涝灾害遥感遥测技术、地质地震灾害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救火灾技术、人为灾害防治技术等。本书共介绍了47项科研成果,每…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减灾中心成立以来,重点加强了灾害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整合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渠道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灾害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系统,切实提升了吉林省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一是不断加大投入。2000年以来,吉林省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灾害形势日益复杂,作为在减灾救灾领域应用推广科技的机构平台,减灾中心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年汛期中,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镇滨田水库出现溃口决堤,本文将以其损失综合评估为例,展现减灾中心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地理环境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频发,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尤为重要.对此,四川省减灾中心积极探索学习,结合省情,不断完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制度体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省级开展评估工作的能力显著提升.下一步,四川省将加强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责任意识,客观、高效、科学开展新时期灾损评估工作,积极探索自然灾害综合...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共同组织的“中国减灾中心技术系统总体设计”评审会于 2 0 0 0年 9月 1 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出席会议并讲了话。评审组包括陈述彭、陈联寿、任阵海、姜景山院士及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航天总公司等单位的科技和管理专家 2 1人。“中国减灾中心”项目是由我国的减灾专家和灾害管理人员在十多年前提出的。其目的在于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减灾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共享能力 ,为灾害紧急救援提供科学的预测评估及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瑶 《中国减灾》2012,(1):42-43
未雨绸缪、提前防范是应对各类灾害、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人口规模庞大、人员组成复杂的特大城市,更需要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11年7月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式对北京市1099位常住居民进行了"北京市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调查"。  相似文献   

19.
1国家、省市、地区综合减灾科学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之一。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的科学家们已完成了我国综合减灾的战略总体设计,并实施了综合减轻以台风暴雨灾害为例的科学系统,1995年汛期的实时试运行,抓住了我国主要的大气水圈灾害,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服务。本系统主要包括下述各部分:1.1中央灾害通信系统:它将联接国家减灾中心与各有关部委,相互交换自然灾害信息,达到信息共享,推进减灾工作。1.2国家减灾通信系…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江苏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更名为省防灾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随着更名后业务范围的拓展,中心在聚焦核心业务的同时,主动转变职能,积极谋划开展各项防灾减灾业务。2017年7月,中心招聘了地理和遥感专业的技术人才,灾害遥感监测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起步;2017年11月,中心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