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张小明一本、邰小翠一本、邰航一本、张小龙二本……"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村口公告栏上,一张已泛黄的高考喜报格外醒目。"2020年,村里有18名学生考上本科,其中8名学生考上一本。"巫梭村驻村书记杨胜富感叹,村里第一次有这么多学生考上大学,喜报泛黄了大家也舍不得撕下来。泛黄喜报,是见证,更是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单独两孩政策"落地",高考改革方案公布……新的一年,新的希望,让人充满期待。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建立新中国,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相似文献   

3.
国事     
正包庇纵容"高考移民"将被追责教育部、公安部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重点发现和纠正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的现象。通过非正常户籍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以及对"高考移民"包庇纵容和为不符合  相似文献   

4.
国内新闻     
<正>8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出炉"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份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这是目前为止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上海和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又启动了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省份试点。此次公布的8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采取"3+1+2"模式。新模式下的高考指挥棒将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是新模式更好满足  相似文献   

5.
感悟高考     
二十八年前,我经历了高考,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过当年高考已化为昨日淡淡的云烟。而这两天,女儿高考,我们全家人尽心呵护、全程接送,我似乎又看到了那时的自己,想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6.
提起南充市反贪局局长王岚,可能很多人还很陌生。但只要说起她查办的那些大案要案,可真是在全川,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广安市广安区公安分局原禁毒大队长梁维东等人为毒贩子提供"黑保护伞"的挂牌督办大案、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渎检案"之一的"东观问题猪肉"系列渎检案、南充市首例"零口供"徇私枉法案以及震惊全国的南部县高考试卷被盗案……现在,就让我们重温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走近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检察官。  相似文献   

7.
速览·万象     
正我国将推出两种模式高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据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评论】网友"哇抓分子滴滴答":应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是我国的短板。网友"_有梦的咸鱼_":听起来不错,不过要想真正实现,更需要社会或企业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正40年前,恢复高考政策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2018年,第一批"00后"走上了高考的考场。近日,新浪教育发起题为"‘00后’的高考谁做主?"的问卷调查,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00后"考生并不认同"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他们认为,高考只是一种经历。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已经约定俗成地陆续出现在各种官方刊物和报纸上。"高考"作为一个在各种社会思想交互反馈中生成的抽象话语符号,难以同步对照中共指导高校招生考试的思想变化,但却是标志着招考制度变迁中存在连贯统一性的话语符号。"文革"伊始,在官方媒体与民众舆论的双向建构中,"高考"转变成一个非法的政治概念,这标志着招考制度的中断;"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沿袭"文革"前话语体例的舆论表达,又将"高考"定性为合法的政治概念。如此"翻来覆去"的定性恰说明,"高考"并非专属于某种特定政治价值的制度架构。"高考"在"文革"后的舆论中以其制度实效诠释"去政治化"观念,它也随之成为最早引导公众摆脱泛政治化思维的制度概念。  相似文献   

10.
高考临近,家有考生的家长神经空前绷紧,如何帮助考生填报一个满意度高且录取成功率也高的志愿,已经成为压在家长心上的一块石头.那么,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和家长究竟该做何准备?专业关乎一生,到底怎么选择?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分数擦边,该不该服从调剂?怎样把握录取分数的"大小年"?……日前,记者就如何科学填报高考志愿等问题,采访了哈三中主管高三年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副校长刘子远.  相似文献   

11.
年年七月流火,年年高考大战……伴着莘莘学子们匆匆赶考的身影,忐忑不安的期待,高考作弊现象如阴霾挥之不去,屡禁不止。前年发生在黑龙江望奎县的高考作弊案,去年发生在广东电白县、湖南嘉禾县的高考作弊案,今年发生在山东曹县的高考作弊案,可谓触目惊心,愈演愈烈。高考作弊是对社会公理、正义的挑战,是对高考这一神圣殿堂的亵渎,是对众多考生利益的侵犯,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前些年高考舞弊大都发生在个别考生身上,近几年却不断升级,演化为监考老师、有关干部联手作案,考场内外全方位作弊。前些年大都发生在考…  相似文献   

12.
自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至今已经30年。30年一个轮回,在肯定高考改变千万人命运为国家选拔有用之材的同时,人们也听到了质疑的声音。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一份“2010年废除高考”的提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作为提案的呈交者,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备受社会关注。在代表提案审议期间,这份提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育部长周济、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也分别就这份提案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公开答复。站出来反对高考的人,范谊并不是第一个。早在2005年,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便撰文呼吁“取消高考招生制度”。这位《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认为,目前的中国高考,基本沿袭了传统考试的体制。在他眼中,高考这一“认分不认人”的招生制度,导致了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材无缘进入深造之门……一部分人对于高考制度的叫板,或许只是对高考改革的一种善意鞭策,但由此所引发的关于高考存废或是改革的大讨论,却仍会继续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高考期间,流行一个段子:父亲跟儿子说:"考试别紧张啊,后台都给你找好了,挺硬的,但程序还是得走一下!"儿子问:"老爸,你找的后台是谁啊?"父亲说:"观音菩萨……"笑过之后,我想扯一扯所谓的"关系"。中国是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法治化、文明化程度再推进多少年,这一点恐怕也很难改变。原来在广东某地工作时,当地人有个习惯,若是谁谁发生摩擦纠纷,比如车刮了蹭了,当事人第一反应不是报  相似文献   

14.
权威发布     
<正>教育部: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招生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对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其中,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受到公众关注。据记者了解,因少数保送生推选中软指标引发的暗箱操作、腐败等问题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多地早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且在高考加分等照顾性政策上一再收紧。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一考定终身"和"一把尺子量学生"将被逐步打破,高考保送"瘦身"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焦点一:“一考定终身”2006年6月7日下午,陕西渭南一名女生比高考规定入场时间迟到了两分钟,被挡在考场门外。女生跪地痛哭哀求却无济于事……对于无数孩子来说,高考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轨迹的走向。“一考定终身”是人们对高考最大的不满之一。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馈赠     
正睁开疲惫的眼睛,看到满脸沧桑的父亲把粗糙的手放在我的额头:"办法总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时间回到25年前的一个傍晚,那一年,我17岁。日夜操劳的母亲积劳成疾,婚姻不顺的姐姐精神紊乱,再加上爷爷去世,而作为全家骄傲的我,又在高考中名落孙山,让我倍感前路迷茫。我家住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团场,父亲是代课教师,每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3月,徐孟南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被有些媒体当作一条新闻报道。一个考生没考上大学,过些年又报名考试,本是件普通的事,徐孟南却"不同凡响"。10年前,19岁的他故意不认真答题,在高考卷纸上写下对高考的不满和建议,最后考了100多分。如此厌弃高考的人,落榜后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重新参加高考?目前,还无法预知徐孟南高考的成败,但他的态度看来是认真的。他在2017年底写了长篇自传,否定了当初的做法,认为"高考0分不  相似文献   

18.
正17年,足以让一名孩童成长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但17年来,辽宁阜新的康连喜一直在做着同一件事:高考。16年参加高考屡战屡败,但他心中的大学梦却一直没有放弃。今年,这位70岁的"爷爷考生"迎来他的第17次高考。  相似文献   

19.
据教育部消息,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录取率高达75%以上。《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相比,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大学越来越容易考,然而社会对高考的焦虑却日渐增多:当大学不再苛严地择"精华"而取,年轻的学子及家长们反而开始苛严地看待大学——值不值得读、机会是否公平、如何使录取制度更加公平?在这些反思之下,理性看待高考报名人数连续4年下降,并借此审视高考背后的社  相似文献   

20.
马芳 《党的建设》2008,(9):48-48
钱康影不是科班出身,因为她高考的时候正赶上"上山下乡",她是先下乡、后当工人,然后半道儿当了老师的。但就是凭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她的学生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和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