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刑事案件的现场上,犯罪嫌疑人为隐瞒犯罪事实真相或转移侦察视线,常常故意制造种种假象来伪装现查,伪装现场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犯罪嫌疑人用绳索勒死受害者后,将尸体伪装成上吊自杀的现场;又如案件性质本来是抢劫杀人,犯罪嫌疑人故意将被害者的衣服脱下,伪装成强奸杀人案等等。笔者在一宗特大盗窃案的现场勘查中,发现该案伪装现场的方式比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主观明知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原因在于主观故意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表现出来。现实中,对于主观故意认定的方法往往只限于对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的突破。而毒品犯罪的隐匿性,即使在人赃俱获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也往往以对于毒品不知情为辩解而逃避法律制裁。为了解决这一法律难题,司法解释及一些地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通过客观行为的证实来推定主观故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 ,已经成为新时期受贿犯罪的稳定形式。因为检察机关很难证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共同故意 ,此类犯罪规避法律制裁的成功率很高。其多米诺骨牌效应 ,与受贿的“高压”、“高发”有直接关系。针对此类犯罪 ,笔者主张 ,犯罪嫌疑人拒绝承认共同受贿的故意时 ,检察机关根据请托人的证言 ,亲属收受财物的事实 ,请托人与工作人员的公务关系 ,推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共谋受贿的故意 ,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相当证明力反证的除外。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赃款去向不清的贪贿案件的具体表现:一是赃款与公款混放,支出界限不清;二是犯罪嫌疑人对赃款去向交待的不清,可能因作案时间较长、次数频多、犯罪嫌疑人记忆、复述能力限制等,想交待就是交待不清;三是犯罪嫌疑人故意作虚假的交待,怕交待了影响业务关系、得罪上级领导、连累他人,错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在取保候审期间故意实施的新的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已交纳保证金的,同时通知公安机关没收保证金”,第六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下列违反监视居住规定的行为,属于情节严重,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一)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对上述两条规定中“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理解,我们有以下几种观点:(1).“故意说”。即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期间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只要是故意实施的,不管此行为所涉嫌的罪名是否与原来的一致,均应改变强制措…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8日,接过犯罪嫌疑人蔡桂才故意杀人的案卷后,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在我十余年的公诉生涯中,接触过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被告人,但本案不仅目前我市绝无仅有,就是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原因就是本案第一犯罪嫌疑人蔡桂才的身份十分特殊。  相似文献   

7.
破坏监管秩序中殴打致伤行为应按想像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仅限于“依法被关押的罪犯”,未经法院判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成为本罪主体;本罪的主观要件不能有间接故意构成,而只能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组织其他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的”也能成立破坏监管秩序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8.
当爱已蚕食     
张庆苗 《江淮法治》2011,(24):20-20
进入检察院已近半年.在书记员的岗位上虽未直接办案。却也跟着承办人在提审开庭、闽卷讯问的忙碌中接触了不少犯罪嫌疑人。他们中有一大半是外来务工者,有的因为义气用事。有的是欲望膨胀,也有的是因为生活的窘困.他们总是以各种理由和方式触犯法律.但一样地要以失去自由和生命为代价来承担责任。犯罪嫌疑人王某故意杀人一案就典型地折射出了这个群体存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王军有 《法制与社会》2010,(15):294-2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具体刑罚为“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由此可见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是较重的,在刑法理论上,通过对犯罪嫌疑人故意的“直接”与“间接’的区分,往往直接影响到对其最后量刑的轻重。  相似文献   

10.
一、《律师法》施行对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影响第一.犯罪嫌疑人抗拒侦查的能力可能会增强。因为,律师在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讯问和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即可以与犯罪嫌疑人会见,而且这种会见是不被监听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更加及时、广泛地获得律师的法律帮助.并就一些法律问题更加深入、直接地与律师交流.对照自己的行为,在内心深处权衡利弊得失,一部分人避重就轻甚至推脱罪责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在主观故意方面会增强辩护性,强调其主观无罪过。  相似文献   

11.
恐怖犯罪属于故意犯罪,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故意犯罪必须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具有明知、故意或目的,而明知、故意、目的属于内部证明对象,很难用证据证明。为了依法打击恐怖犯罪,必须借助推定的方法,根据犯罪嫌疑人携带的物品、接近的地点、是否受过恐怖组织培训等因素,综合推定其是否意图实施恐怖犯罪。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一)项规定: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证据被羁押或被判处刑罚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情况在实践中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只要司法人员在办理案件中没有刑讯逼供,没有诱供,由于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而导致的逮捕、判刑,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二是认为故意作虚伪供述的“故意”是嫌疑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有证明了嫌疑人具有追求这种“故意”的心理状态,国家才不予赔偿。否则,就应赔偿。对此,笔者认为,刑法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虚伪供述,要求当事人对虚伪供述所引起的错误结果报有希望或放…  相似文献   

13.
案名:尹某德等5人重大责任事故案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钮某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二药公司)的采购员;犯罪嫌疑人郭某平,齐二药公司主管采购、仓储、运输的副总经理;犯罪嫌疑人朱某华,齐二药公司主管生产、质量的副总经理;犯罪嫌疑人陈某芬,齐二药公司化验室主任;犯罪嫌疑人尹某德,齐二药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14.
笔迹样本就是笔迹式样,是文检人员在枪案过程中运用笔迹特征进行比较检验的一个已知参照物。案后样本就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以后书写的字迹特证。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平时书写的字迹样本;另一种是司法机关在检案过程中,因样本不足,让犯罪嫌疑人重新书写的字迹。在后一种情况中,由于犯罪嫌疑人知道取样的意图.因此,他在书写字迹时,为逃避侦查,往往故意伪装,给文检人员检案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就如何识别和运用案后伪装样本谈点粗浅的认识。一、识别方法1、利用案后样本中的自相矛盾,发现伪装。在检案中,如果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故意杀人案现场的法医学检案重点、难点和相关实践经验。方法收集某县2004—2013年88例已破故意杀人案件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县籍女性被害人数明显高于外埠籍女性。犯罪嫌疑人中外埠籍明显高于本县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多为打工、无业或务农;学历明显较低。被害人死亡原因以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为主。故意杀人案件以熟人作案为主,陌生人作案主要表现为谋财。行为类型在谋人、谋财、谋性三类案件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伪装行为及愧疚行为指向性最明显。结论犯罪嫌疑人的准确刻画是法医学鉴定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反映了故意杀人案现场法医工作的重要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是一对矛盾结合体。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侵害的程度,决定其自身受刑罚处罚的轻重;同时,被害人自身的过错, 也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罚轻重。所谓被害人过错,是指由于被害人自身的故意或过失行为, 对于犯罪行为的产生、进行以及  相似文献   

17.
1998年8月25日,湖北省天门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公开庭审了一起极为特殊的案子:站在被告席上的4名犯罪嫌疑人中有3名是司法工作人员,其中2名法官、1名律师。 据检察机关的指控,这几名犯罪嫌疑人互相勾结,虚设原被告,伪造证据,合伙制造了一起虚假的经济纠纷案。在该案的一、二审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了枉法裁判。  相似文献   

18.
经交城县公安局连续12天奋战,2008年3月17日发生在该县颐鸿客栈的故意杀人案成功告破,犯罪嫌疑人孙小康在临汾就擒。2008年3月5日该局接到报案:城区颐鸿客栈203房间席梦思床箱内发现一具女尸。  相似文献   

19.
共同犯罪故意使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在其支配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成立共同犯罪,二人以上除了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外,还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作为共同犯罪这一特殊犯罪形态的必不可少的主观要件,共同犯罪故意必然有其自身严格的质的规定性,有不同干个人犯罪故意的内容,有确切的内涵和一定的外延;探讨实践中出现的追加故意是否属于共同犯罪故意这一问题,既有利于对共同犯罪故意的理解的掌握,丰富、发展共同犯罪故意理论,又有利于指导司法实践。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追加故意指的是,共同犯罪人在实施某种…  相似文献   

20.
绍辉  湘山 《西部法苑》2003,(2):19-20
这是一起着实令人震憾的案例。湖南冷水江市的一桩团伙抢劫犯罪案主犯曾昭德被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冶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同案犯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由本案牵出了一起畏罪跳楼自杀案、一起故意窝藏犯罪嫌疑人案和两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