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于倾听民声,就是要广开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基层需求,明白群众真实意愿。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善于倾听群众呼声。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公仆”,他们以趋炎附势作为当”官”之道,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只是看上面的脸色,迎合上面的意图。在某项工作结束或稍有一点“政绩”后,就即刻向上面汇报。他们认为,‘鸡纱帽”是上面给我的,所做的事只要能博得上面的好感、“官’丁满意就行,群众满意与否对自己影响不大。因而对群众的看法和意见,他们极少理会,有的甚至违背群众的意愿,致使民怨沸腾,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尽管这种现象是我们生活中的极个别,但却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形象,影响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_我以为,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要有效实施领导,更好地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功?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不过,从现代社会领导工作的性质和要求看,"会说"与"会做"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应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会说",就是善于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发动、组织、团结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有的领导干部讲话艺术高超,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群众听后称赞佩服;而有的领导干部即席讲话枯燥无味,群众听后颇多怨言。要想成为出色的领导干部,必须掌握语言沟通的艺术,提升启人心智的思辨能  相似文献   

4.
正六是添"润滑剂",矛盾纠纷劝一劝。党员干部既要问民需、解民忧,更要化民怨,做群众工作的"润滑剂"。婆媳不和、邻里口角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管,边界纠纷、扯皮打架的大事更要管。及时把心里"疙瘩"解开了,大家才会一心一意地搞发展。七是当"意见箱",群众意见听一听。村委会设立了"连心箱",群众可以随时将自己对村"两委"和党员个人的意见、建议投入连心箱中,村"两委"值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得好:“三个皮匠,赛过诸葛亮。”群众是最聪明的、最有办法的。我们要想把农村工作搞好,把农业生产领导好,就要听群众的话,真心诚意地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听一听他们有些  相似文献   

6.
永胜  鲍荣  志坚 《先锋队》2011,(11):60-61
一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深入,下基层"听"意见。做到走遍村组、走遍农户、走遍田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电视台面向社会发出《关于征求对干部下乡驻村联户活动意见和建议的通告》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懂得或不坚持这样做,没有这样一套基本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领导干部亟待加强和提高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能力。当前,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社会正在加速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激烈化,领导干部与群众关系面临许多新考验和新挑战。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能力这项  相似文献   

8.
一是对自己要“严”。一般来说,一个有威信的领导干部,也一定有“人缘”。因为,领导干部的“人缘”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有别于其他人的那种以纯粹的“感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所以,领导干部要想获得“人缘”,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二是对群众要“谦”。领导干部的工作对象是群众,干群关系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领导干部的“人缘”也集中反映在与群众的关系上。要经常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4,(9)
<正>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社会管理的根本是群众,核心是群众。做好党和政府的工作,一方面应该请群众当"裁判员",听取他们的感受,检验他们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应该请群众当"教练员",常向他们请教,多向他们问计。请群众当"裁判员"和"教练员",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10.
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过而能省,省而能改",这是个人提高修养、取得成绩的必经之路。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起着表率作用,更要常怀"省过"之心,把群众批评当作干事创业的"镜子",经常照一照,把群众的"喜怒哀乐"当成"晴雨表",多去看一看,正确对待工作中的错与过。陈云曾说过,"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反对意见是问题的"听诊器",是改进工作的"良方"。只有善于听群众"说",才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4,(5)
<正>古往今来,敢听群众呼声,喜听百姓心声的领导干部,便得民心。选派到基层的"第一书记"一定要敢听、愿听、听懂群众的不同声音,从中汲取民意、为民服务。敢听群众的骂声。"骂"字有斥责的意思。"第一书记"要带着感情听,从斥责声中听出群众的诉求,找准工  相似文献   

12.
焦然  郭奔 《世纪桥》2005,(9):20-20
“宁愿无作为,也要保‘位子’。宁愿不做事,也要求‘安全’。当官意识十足,为民意识淡薄。”在江苏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对少数领导干部“不谋事、只谋官”的问题给予了尖锐批评。在近两小时的发言中,李源潮用半个多小时谈“思想解放”问题。他说,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在群众强烈的发展意愿面前,一些干部“保官位”的意识不是变淡了,而是变浓了,工作中条条框框多了,明文规定可以做的,缺乏主动做的热情:没有文件规定不能做的,即  相似文献   

13.
群众的脸色是反映群众情绪的晴雨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人民公仆的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体察群众的意愿,时刻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领导干部应十分“在乎群众的脸色”,从群众的“脸色”中找到加强和改进我们各项工作的切入点。但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干部却“不在乎群众的脸色”。为了获取“政绩”,打通升官晋级的通道,劳民、扰民、伤民,挖空心思搞“形象工程”,他们看不到群众愤怒的脸色;沉湎于吃喝玩乐,出入于歌楼舞厅,陶醉于风花雪月,他们看不到群众鄙视的脸色;群众在生活、生产中遇到困难时祈求帮助的脸色,高高在上的他们也视而不见。在他们的眼里,群众的脸色无  相似文献   

14.
某省的主要负责人向省级干部"布置作业":要求他们下基层"揪住"工作中最急迫、最困难、最突出的问题调研,"想办法听到群众的真心话"。 为什么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呢?报道中说: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时被"层层包围",阻隔了群众的声音,偶尔有群众冲过来反映情况还被拉走。即便如此,难道就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吗?  相似文献   

15.
1957年,刘少奇沿着京广线从北京到广州,视察了沿线很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除了和地方党委负责同志谈话外,还特意深入群众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警卫员曲琪玉出于安全考虑,多次提建议说:"见面人员成分太复杂了,如果要与群众交谈,可以让地方组织一些人来。"刘少奇却说:"你们做保卫工作的不要怕群众,你们心里有数就没必要怕,心里没数怕也没用!"1958年,中央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群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3,(12):35-35
<正>1957年,刘少奇沿着京广线从北京到广州,视察了沿线很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除了和地方党委负责同志谈话外,还特意接触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警卫员曲琪玉出于安全考虑,多次提建议说:"见面人员成分太复杂了,如果要与群众交谈,可以让地方组织一些人来。"刘少奇却说":你们做保卫工作的不要怕群众,你们心里有数就没必要怕,心里没数怕也没用!"1958年,中央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群  相似文献   

17.
言行如愿     
<正>言语行为受个人的意志支配,说什么、做什么往往有明确的目的。有时话脱口而出,行动凭着应激反应,但也有个目的在里面,只是来不及细想,来不及明确地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意愿,但事与愿违的情况也不罕见。失言、举止失当,乃至危难之际操作失误都可能出现。有人曾慨叹,别人都可能靠不住,只能相信自己,这想法并不全面,其实自己也可能靠不住。领导干部的言行涉及事业、群众,很受关注,怎可随意而为?上台讲话、作报告,要准备好稿子,重要稿子的起草、修改还要集中很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保留淳朴的土情感、土眼光、土习惯,保持农民情愫,善做农村工作,对群众怀有朴素可亲的感情。、碰见农民.要自自然然地握住那长满厚茧,甚至沾满粪土的双手,.遇到上访者,要换位思考,以心交心,把他们当作自己家人亲友,公正公开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领导干部是人民的一分子,是人民的公仆,要更有觉悟、更具先进性,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比群众高贵,比群众聪明,比群众特殊,  相似文献   

19.
开门搞活动,虚心听意见,这是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各级采取面对面座谈、网上征求意见、深入一线调研等形式,请群众帮忙照镜子、查问题、找病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群众的意见是否受到重视,官兵的建议是否得到落实,关键还要看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的反映。是真心听取意见,还是做表面文章、走走过场,最终要靠行动来检验。  相似文献   

20.
民声·民生     
民声是风向标,执政要听民声;民生是落脚点,执政要为民生。民声和民生素来密不可分。民生的落实需要倾听民声,只有倾听民声,才能使民生建设的决策符合群众的需要,才能检验民生建设的成效;民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民生,只有解决民生,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和赞成,才能筑牢执政根基。作为领导干部,要把民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