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2017,(2)
正夏津县田庄乡小韩庄是个只有不到400人口的小村庄,从2016年年初开始,我在编辑整理《小韩庄村史》过程中,搜集了不少乡亲们收藏的老照片。老照片尽管有的己经泛黄,甚至破损,但这些影像,反映了几代家族记忆,也是乡村发展难得的历史记忆。"点主官"韩光午韩光午出生于1897年,1942年去世时仅45岁。这幅照片是他4l  相似文献   

2.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共和国的变化天翻地覆!时间像飞快疾驰的列车,载着多少难忘的故事一晃而过。在这一个甲子的岁月里,我那家乡小山村也在悄然经历着时光的变迁,见证了共和国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强大的历程。最近一次返回家乡,一壶甘甜的茶水,触动了我的内心,乡亲们饮水方式的变迁让我再一次深深地体验到了小山村的巨变。  相似文献   

3.
林江 《前进论坛》2008,(12):29-30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记忆的闸门一次次打开,如烟的往事一次次湿润心灵。我家的相册里有一些珍贵的相片,30年后,每当我重温这些老照片.记忆中的音容笑貌,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4.
<正>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你们好!来信收悉。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李征 《台声》2014,(8):91-91
每当我翻开家中的相册,细细端详老照片中身姿挺拔、表情威严的外公,仿佛又回到了昔日和他一起生活的场景,脑海中盘旋着他曾经给我讲述的那些战火连天的岁月往事。1922年12月,我的外公曾火生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新竹州中坜郡(今桃园县中坜市)。1944年,外公离开了故乡台湾来到大陆。此后他跟随刘邓大军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间,他身负重伤,右眼也被炸瞎,后期没能参加渡江战役,这让他一直心有所憾。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沂蒙老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中国革命根据地,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记者生涯的最初五年,就是在沂蒙山区中度过的。我永远怀念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们,是他们用思想乳汁哺育我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当忆起那段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激情岁月,总是不能忘怀与这片古老热土上的乡亲们并肩战斗岁月中的艰辛和欢乐。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沂蒙老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7.
《乡音》2007,(10)
我家在南皮县农村,本人在南皮县王寺镇供职,是县政协委员。因平时喜欢舞文弄墨,所以在乡亲们眼里我是个"文化人",平时人们称我为"笔杆子委员"。我乐意接受这个"民封"的称号,既是"笔杆子",又是"委员",两全其美,何乐而不受?既然有了这顶桂冠,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得为老百姓办点事。平时,乡亲们找我写书信,写诉状,写答辩状,写申诉书,甚至写个悼词什么的,我都来者不拒,一律完成"写作任务"。有时乡亲们无材料可写,也常来我家坐坐,把日常的烦恼向我说说,生活的情况对我谈谈。这都是我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8.
贾兰坡,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三个“北京人”头骨而饮誉世界。他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院士。在悠长的岁月中,一点点地挖掘着历史遥远的馈赠。前不久,在毗邻北京西苑饭店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我拜见了贾兰坡先生。一头银发、步履瞒珊的贾老已经引岁了,他指着客厅里挂满的老照片对我说:“这些都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尽管他们多已不在人世了,却常常勾起我对他们的思念。”选择了跟石头、骨头打交道1908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的邢家坞,幼年时念过几年私塾,13岁时躲战乱进了北京,后被送进汇文学校。高…  相似文献   

9.
小书屋托出大天地我叫魏长举,今年68岁了,1996年初,我因患脑血栓病退在家。刚一回来,乡亲们便来劝我说:“长举啊,这群众文化整天东跑西颠不少吃累,这回退了就好好歇歇吧!”也有很多老乡说“:你这一回来,咱村又多了个文化人,这回咱看书写信的可没啥大问题了。”听着乡亲们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去年底,象山县丹东街道桥头林村的陈丽丽当选该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得知这一消息后,乡亲们碰见她时,常指着大碶头菜场边上杂乱无章的环境说:"你当代表了,该管管这些了!"大碶头菜场历史悠久,周边20多个村庄的百姓都在那里买菜,附近还有百余家企业,租住着近万名外来  相似文献   

11.
正多雨的台北,87岁的曾东升老人已经适应,他只是担心老照片会被潮湿的空气腐蚀。为此,老人不仅为老照片过了塑,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拿出来检查。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曾东升难忘的青春记忆,更是记录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台湾少年团"抗日史。  相似文献   

12.
弹指挥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这三十年中,饱含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也饱含着时代对我的眷顾和我对时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老照片是历史真实的影像记录,蕴含着时代细节,具有丰富的人文信息。考证老照片,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可以为史料补遗。金秋九月,笔者应黄埔后代杨平生之邀,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杨家老宅,杨平生指着一只民国铁皮包边木箱说:"这是我父亲杨俊民在中央军校七分校当军需官时使用的箱子,是他返乡时带回来的,从不示人,连家里人也不知道这里面装有什么宝贝。文革开始,我父亲担心因历史问题被抄家而失去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14,(13):44-45
正"陇雅虽然贫穷,但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和乡亲们一起,为了生存,永不放弃。"这是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对自己立下的誓言。陇雅村位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曾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可不服输的吴天来,不信这个邪。十多年来,他坚定"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信念,带领乡亲们治山种树,架电修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把一个大石山区的穷山村建设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村。  相似文献   

15.
2014年6月5日,南宁市江南区菠萝岭一栋普通民宅里,102岁的韦万泽从沙发缓缓起身,目光由远到近,最后落在墙上的老照片上。相框里,相片色彩从黑白到彩色,少年逐渐长成老者,不变的是主人公始终目光炯炯,神情烙印着岁月沉淀下的坚毅。  相似文献   

16.
"我总是觉得老照片的了不起,这种感觉不容易解释。但也许我用不着说明,你也会了解我的意思。我指的是一种心中油然而生的惊奇感。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仍留在老照片上古怪的衣服和已经消失了的背景,心里明白,你所看到的,曾经是真实存在过的。光影的确从这些已经消失的面孔和物体上,反射而进入镜头。那些人和事曾经真的存在,面对着一架照相机。当时你原本可以走进那地方,同那些人说话,也能真正进入那些过了时的老建筑里,  相似文献   

17.
“我是黄门村六社的社长,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这些荣誉都是乡亲们给我的。只要乡亲们需要,哪怕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于我来说都是大事。”  相似文献   

18.
210年6月16日,于我而言,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接到了加入民盟的通知书,正式成为了一名民盟盟员.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至今又跨过了第11个年头.这悠悠漫长又匆匆而逝的岁月里,我沿着从前的先生的足迹,怀揣着"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盟训,抱着能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做善事的信念,从自身专业和社会需求出发,走在服务社会的路上,我的身上发生了一件又一件镌刻于心的事,萦绕着我,缠绕着我,让我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9.
阳宁红 《当代广西》2013,(10):30-30
他退伍回乡当了一名村医,30多年如一日为村民的健康奔波;他住着低矮的泥巴房,却自费购买价值万元的医疗设备;他的老式手机24小时开着,为的是让乡亲们求医方便……"没有他们夫妻呀,我活不到现在。""我这腿呀,要不是他们,早废了。""有他们在,心里踏实多了,在外打工也安心。"十里八乡的村民夸赞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2012年12月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潞江村  相似文献   

20.
正"要是柳河上有座大桥,那该多好啊!"提及家乡的河,我的耳边又回荡着当年家乡父老的话语,脑海里又闪现着家乡关于过河的一幕幕往事。我的家乡位于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个叫"怀群"的地方。我家就在怀群街上,街前有一条河,因河边种了许多柳树,家乡人便叫它"柳河"。有河就必须要过河,而过河就必须借助过河工具,乘船时有风浪,并不很安全,最好是能有一座桥。为此,乡亲们操碎了心,他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土办法,来解决过河困难。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亲们过河的工具主要有三种:鹅卵石桥、石板桥和竹浮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