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等价性是合同实体公正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是合同公正性评价的唯一标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合同实体公正可操作性较差,固守这一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合同公正性评价中有必要引入合同程序公正,甚至以程序公正为首要考察因素、辅以实体公正评价合同的公正性更适合现代社会公正观的判断,以平等协商、自由选择过程以及体现诚实信用的互动关系为主的程序公正也正是契约自由的正当性基础。原则上来说,具有程序正当性的合同就可以认定为公正、合法、有效的合同,只有显失公平、需情势变更之类的情况才有必要考虑从实体上平衡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关于程序公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结果公正)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公正。程序公正对于确保社会公正理念最大限度的实现,对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两者密不可分,但两者之间有时会出现某些不相吻合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效率与公正是一对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矛盾的法律价值形式。诉讼公正是诉讼最根本的要求,是提高诉讼效率最重要的前提;诉讼效率本身内含着公正,只有公正的诉讼才是最有效率的。诉讼中的公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依法裁判”的局限性虚构其公正性。而不断趋近于“纯粹程序正义”的正当程序原则则能统一人们的公正理念,从而实现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合同关系中,区分合同实体与合同程序可以为合同公正性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等价性为主要内容的合同实体公正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固守这一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而以平等协商、自由选择过程以及体现诚实信用的互动关系为主的程序公正更适合现代社会正义观的判断。评价合同的公正性,原则上可以程序公正为首要考察因素,具有程序正当性的合同就可以认定为公正、合法、有效的合同;只有显失公平、需情势变更之类的情况才有必要考虑从实体上重新平衡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目前 ,社会对司法机关不满的情绪日益增长 ,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引起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程序不公正是主要因素 ,而造成程序不公正的主要原因又是立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以及社会对程序公正的重视不够。本文着重从程序公正对司法公正的价值方面 ,以及程序公正的诉讼效率和社会意义 ,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制度的性质与地位 ,决定了其在保证公正性的同时 ,还应当强调其效率 ,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我国的行政复议法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共执政的历史经验表明,公正是中共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追求。当前中共执政的公正性主要体现为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正义的要求,发展民主,完善国家制度,整合社会。未来中共执政应主要从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等关键环节着手,以保证分配公正、制度公正、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正与功利是法律价值取向的两大方面。刑法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保护功能与功利相对应,保障功能与公正相对应。保护功能(功利性)侧重于维护秩序,打击犯罪,保护社会;保障功能(公正性)侧重于限制国家刑罚权,保护犯罪人的权利。各国刑事立法在趋向于注重功利性的同时,对公正予以更多的关注。我国现行刑法以功利为其价值取向,并以公正性对其加以制约,使刑法在有效防止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发挥实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司法实践长期以来深受程序工具主义理论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关注司法的公正,普遍侧重于实体的公正,忽视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问题,忽略了诉讼程序自身所具有的独立于实体公正的内在价值,其直接危害后果是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导致更为严重的司法不公和司法权威的严重破坏.本文针对"孙万刚案件"诉讼程序出现的严重纰漏,反思我国立法的缺失和观念的误区,探讨影响法官内心确信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公正即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指的是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公正是人们必须为之奋斗的价值理想,内含公正之公的美德与公正之正的规范,二者互为表里。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优先强调作为制度正当性和规范合理性的本质内涵,它是社会制度之善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所寻求的就是一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正观,它反对以“权贵的利益”或“资本的利益”作为行动正当性和制度正义性之根据。公正作为制度之善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实质和核心。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理解或诠释公正价值观;二是坚持在知行合一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