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意识形态灌输论"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俄国经济派和部分西方学者歪曲列宁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将其曲解为"唯意志论""教条论""取代论".科学批判和回应这些责难与歪曲,对于准确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灌输理论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睡狮论"源起于西方基督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狮"的寓言。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相似文献   

3.
"继善成性"论的提出,既是对"天命之谓性"之合理性的肯定,又是对"习与性成"之必要性的诉求。在此基础上,王船山破天荒地提出了"命日受则性日生",该命题是对历史上人性论问题的正本清源和反本开新之论,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艳萍 《传承》2011,(30):10-11,13
李大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始于《国情》一文对古德諾"中国特殊国情论"的分析和评论。作为袁世凯以重金聘请的"中华民国政府宪法顾问",古德諾以"中国特殊国情论"为袁世凯复辟专制帝制制造舆论,引起李大钊在《国情》一文中对其的批评。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李大钊在革命实践活动和对中国现实社会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国情观。  相似文献   

5.
司马周 《求索》2007,(2):176-178
李东阳一生创作丰富,《麓堂诗话》是他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一直以来被茶陵派成员奉为圭臬,作为茶陵派的诗论纲领指导流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对《麓堂诗话》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茶陵派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同时有助于研究李东阳在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概而言之,《麓堂诗话》主要从诗文各体论、格调说、创新论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陵派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10,(12):14-15
<正>农工党上海市徐汇区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班子思想统一,团结协作,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多年来一直本着四个"着力于"开展党派工作:一是着力于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强思想建设;二是着力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蒙》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前七篇完整展现了张载的思想体系。在天人合一论上,黄百家以性气合一论解释了张载天人合一论中天命与气运的关系,认为气运流行之法则即是天命,不能将天命与气运对立起来,从而批判了程朱性气二元论的诠释。在人性论上,黄百家批判了程颐将张载的人性论解释为性气二元论的错误,认为张载并未将气质之性视作人性,指出人性仅指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本然,与受后天习气污染的气质无关。在工夫论上,黄百家指出性与气质均为善,恶是后天之习染所造成,认为矫正气质之偏的变化气质说与成性工夫在理气、心性合一的立场下是不能成立的,其失误是张载将气质混入性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前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实践发展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所取得新成就的理论体现;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应然反映。  相似文献   

9.
帝制还是共和这是个问题 国情论在中国是一种很时髦的论调,却并非现在才有的写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情论经常会被提及。国情论亦可分两种,一种是符合国情论,一种是不符合国情论。  相似文献   

10.
王雅平 《求索》2012,(12):143-145
30年代的现代诗派是一个传统习气浸染很深、古典诗词修养很深的群体,他们在借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火种的同时,以更大的力量回身向后,在传统文化的河床上寻找民族的文化记忆。卞之琳是这个诗派的缩影,他的诗歌有着浓郁的古风,表现为传统文化意象的借用与构建,有序回环的运思方式,"零度写作"的含蓄及中国式的精致简约等等。这些,也是现代派诗人共同的审美向度和旨归。  相似文献   

11.
说一切有部是《成唯识论》重点批判的小乘部派。此派尽管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法有"见却不符合"三界唯心"这一根本的非实在论佛教哲学精神。护法等论师从大乘唯识哲学出发,缜密批判了有部妄执"法有"的邪见,深刻体现出中期大乘佛教对小乘部派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公安管理学”或“警察管理学”应以“警务管理科学”取代之。警务管理科学是研究警务管理活动的科学,可解决公安管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过宽,又克服了警察管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过窄。警务管理科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应用于警务管理活动的实证分析的科学。其学科特点和理论建构有最显著的两点,一是对管理学规范理论的借用,一是对现代数理科学工具的借用。研究警务管理科学必须在理论概括、经验分析和对策论三方面进行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正> 价值论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儒学价值论包括五个方面: (一) “天命——人性”的价值根据论。仁义道德根源于天命(宇宙法刚)和人性(人类天性),是“天人合一”的枢纽。把仁义道德说成自然和人的固有本性,就使道德价值具有先验性、普通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品格,为将仁义道德绝对化提供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4.
《刑法的基本立场》以旧派与新派之争作为理论展开的主线,围绕着新旧之争的基本理论立场的不同,具体在犯罪论、构成要件论、违法性论、未遂论、共犯论、刑罚论中分别予以展开介绍其对立观点及实质,并阐释了自己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5.
论休谟道德评价理论中的“非动机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休谟伦理学思想中的道德评价理论,有些国内学者认为休谟有动机论倾向,而在休谟本人的早期文本《人性论》第三卷《道德学》之中,也不乏对"动机"甚至"善良动机"的论述。休谟的道德评价理论中并没有什么动机论倾向:一、休谟道德评价理论的初步提出就与动机论不兼容;二、休谟对正义之为德性的论证与动机论不协调;三、休谟道德评价理论的完整提出与动机论相冲突。  相似文献   

16.
"风格"、"仪式抵抗"、"身份认同"和"收编"是英国伯明翰学派提供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基本范式。新媒介的出现使伯明翰学派提供的解读范式遭遇空前挑战,主要表现为:青年群体退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风格"变得虚无缥缈;"抵抗"精神不断弱化,娱乐特性得以扩展;"身份认同"变成了自主选择;商业收编和意识形态收编仍在继续,但亚文化命运发生了逆转。这些新变化意味着青年亚文化理论急待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高汝东 《人民论坛》2010,(7):234-235
在以经治国的汉代,救灾问题也带有儒学色彩。天命主义禳弭论、积贮备荒说等构成了以儒学为精髓的救灾思想理论体系。以经治国的大背景和董仲舒的灾异理论促成了儒学同救灾思想的结缘,这使儒学为救灾思想奠定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其自身思想内涵也得到极大丰富。  相似文献   

18.
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东吴第一次配合曹军作战,从背后偷袭关羽的蜀军,杀了关羽。为此,魏王曹操上表推荐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入贡,又遣朱光上书称臣于操,劝曹操称帝,说这是天命所归。  相似文献   

19.
王冬 《人民论坛》2012,(20):30-31
通过对既有税权理论的检视与反思,指出其中之所以存在众多分歧且难以达成共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者很难将研究视角超脱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之上。通过借用社会契约论语境下的"初民社会"理论模型,并使用将税权问题放置其中予以探究的方法,可以为税权内涵之界定提供新的理论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以经治国的汉代,救灾问题也带有儒学色彩。天命主义禳弭论、积贮备荒说等构成了以儒学为精髓的救灾思想理论体系。以经治国的大背景和董仲舒的灾异理论促成了儒学同救灾思想的结缘,这使儒学为救灾思想奠定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其自身思想内涵也得到极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