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名人与收藏     
观天小 《党课》2010,(11):107-109
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还是一种文化。因此,在古今中外的收藏界,历来不乏名人的身影。相较普通收藏爱好者,名人更有条件和实力收藏到精品甚至珍品,而他们的收藏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提起赵立波,名气可不小。这一方面是他经营有方,总能够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有,就是他的收藏了。说到收藏,这些年挺火,所谓盛世收藏嘛,但能够做到赵立波这种规模和水平的,不要说在滨海新区,即便在整个天津也不多见。赵立波说:“对收藏来说,心气儿比钱更重要。”有一次因为收了件藏品,  相似文献   

3.
隔山 《党课》2010,(9):108-109
笔筒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房用具,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笔船、笔床和笔格是笔筒的前身。笔船和笔床虽说造型别致,但容量有限,使用起来也不太方便。到了明朝中晚期,文人的案头开始设置笔筒,因笔筒搁笔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一直流传至今。由于笔筒精巧古朴,现已成为广大藏家钟爱的收藏佳品,笔筒收藏正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4.
自从有了人类,收藏便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行,不离左右。最初,人们收藏是为了生活,如收藏衣服、收藏种子、收藏农具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藏已经从单单为生计而转向精神生活领域了。改革开放后,这一自发的群众性收藏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参加人数之多、收藏面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小小收藏,为何能引起如此众多的人关爱,其中的奥秘大概就在于人们为“藏”一个“趣”而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盛世文玩”,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就会开始对艺术有所追求。收藏艺术品的人多了,艺术品市场也就兴盛起来,随之而来专业分工细化,于是就有了“艺术品收藏管理者”这样一个职业。艺术品收藏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当下艺术品真假莫辨,交易形式多样,市场并不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具有多方面的素养。  相似文献   

6.
藏锁之乐     
李健儿 《党课》2013,(12):121-122
外公的老战友冬伯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收藏古锁。每次去逛古董市场,都会拎几把或大或小的锁回家。 最近去拜访他老人家,发现他家触目可及的地方几乎都挂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锁,让人仿佛置身于小型的古锁博物馆似的。 冬伯收藏古锁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他退休后没事干,就经常跟老同事逛古董市场。有一次看到一把形似一对鸳鸯、需两把钥匙同时开启的“连环锁”,觉得很有趣,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后来才知道是明代的锁,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从那时起冬伯就想:如果把每个朝代的锁都收藏起来、传给后辈,那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他就开始研究古锁历史、专门收藏有价值的古锁,慢慢地就成了行家。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中国人物谱上,张伯驹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身为贵胄子弟,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也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相似文献   

8.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环境,其基本属性仍是收藏属性,基本职能仍是文献收藏。在大数据环境下,尤其需要重视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理与收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数字资源呈缴制度的建立与法律保障,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组织,国家图书馆的核心领导,信息生产商、出版商、网络用户、技术商的合作,图书馆、档案馆、个人用户的协调,以发挥数字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9.
李冀洲 《党建文汇》2010,(10):43-43
近几年收藏之风越来越热,简直到了全民皆藏的地步了。很多人对此现象十分高兴,认为盛世才会有收藏热,是同家强大兴盛的标志。国家也不断出手,购回了许多流失国外的国宝,使这股收藏之风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人对吴氏家族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吴祖光和新风霞,事实上,吴祖光的父亲吴瀛是近现代文物鉴定专家,参与创办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再向上追寻,这是一个传奇的家族,明清两朝,吴氏家族出过42位进士,可谓世代书香,数百年而不衰,不仅在文化艺术上达到很深造诣,对中国革命和政治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吴氏家族还是有着五百年传承的收藏之家。最近,吴祖光之子吴欢首次披露家族的收藏故事,展现出一个家族五百年来的风云激荡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笔者校友、贵阳报人朱曦辗转寄来一份1946年1月28日出版的第48期《大学新闻》,这可是台湾中央图书馆都未曾收藏的。由于是土纸印刷,年代久远,有些印字已模糊不清了,笔者如获至宝,不仅复印备份,还逐字抄写,使这份《大学新闻》基本保存了下来。后来,原版报纸在邮寄中不幸遗失,而作者的这份收藏也就愈加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苇笛 《党建文汇》2014,(5):63-63
看《藏宝》节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人秀出自己收藏的宝贝时,都一脸喜悦,赞它多么好多么值钱。等专家鉴定完,一盆凉水泼下来,指出宝贝实乃膺品时,宝主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凝固了,连脚步都变得沉重。  相似文献   

13.
我省民间收藏爱好者李建伟,花费20年心血倾力收集代表大寨历史时代的物品,欲建一座以"大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李建伟出生在昔阳县,是"大寨文化的忠实粉丝"。上世纪80年代,年仅16岁的李建伟走出家门,接替父亲在阳泉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由于爱上古钱币收藏,他  相似文献   

14.
刘骄 《学习导报》2011,(17):59-60
他是一位企业家,生意遍及大江南北,在江西小有名气:他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近30年来收集红色藏品12万余件:他更是一位有着18年兵龄的老兵,用特殊的方式追随着心中的“红太阳”。 他就是傅伯瑜。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9,(2):122-123
如今,网站越来越丰富,喜欢浏览的网页也越来越多,如何将它们全都“收归麾下”,随时都能乖乖地等待你的“检阅”呢?介绍给大家几种方便快捷的收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熊光楷 《新湘评论》2010,(16):45-46
我爱好收藏。我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古董字画,而是签名书。古今中外的签名书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时候,斯人远去,收藏签名书有困难,我也以收藏盖章书为乐。古人写信,见字如晤,古人掌军,见印如令。通过这些签名书和盖章书的收藏,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如果他收藏了一万件"好人好事",那么他的收藏之举就是第一万零一件;即使他的"好人好事"收藏得再多,他的这种行为也永远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好人好事!  相似文献   

18.
熊光楷 《学习导报》2010,(16):45-46
我爱好收藏。我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古董字画,而是签名书。古今中外的签名书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时候,斯人远去,收藏签名书有困难,我也以收藏盖章书为乐。古人写信,见字如晤,古人掌军,见印如令。通过这些签名书和盖章书的收藏,  相似文献   

19.
小人书收藏     
当人们开始沉迷于外国动漫时,逢遭冷落的小人书收藏却在不经意间开始变成一个香饽饽儿,近年行情涨势惊人,成为人们收藏的新宠。  相似文献   

20.
杨润球 《党建文汇》2007,(12):49-49
市场前景 现在市面上使用的请柬形式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特色。根据请柬发出人或单位的不同情况,突出不同的风格,制作既具特色和收藏价值,又价格适当的特色请柬,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