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人治与法治之争自古以来就延续不断。人治与法治大体上是治理国家与社会的两种不同方式。实行人治的国家,虽然也有法律,甚至有很系统很严格的法律,可是有特权者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对法律随意进行解释,自己违法不究,有罪不判,或者重罪轻判,法律只是惩治百姓的工具。实行法治的国家,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不允许随意解释法律,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外。人治与法治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它与政治体制息息相关。一般说来,在君主专制政体之下,实行的大都是人治。只有在民主共和政体之下,才有可能实现法治。然而,在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由于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律主要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真正的法治仍然难以实现。按理说,只有  相似文献   

2.
在初二、高一以及高三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涉及法治和法制两个法律概念,现将它们的异同作一比较。一、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不同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其复杂性在于,首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主治”,与人治思想相对立;其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原则体系,奉行“法律至上、严格法定、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分权制衡”等原则;再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制度体系,其制度化的表现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主要有:权力制约制问题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等。由此可见,法治包…  相似文献   

3.
正围绕着"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主题,各种各样的宣传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向人们传递出增强宪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共识和积极能量。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从形式意义上说,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从实质意义上说,它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如果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相似文献   

4.
人权与法治     
“法治”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从主体看,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或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之分。从治国依据看,是依法而治还是依个人意志而治之别,从治理社会的方式看,是把法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手段,还是把法看成主要是制约国家的工具。其次法治意味着人民必须守法,政府更必须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有效防范国家公共权力的专横和滥用。第三,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状态。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仁爱、友善的德性意义,都主张中庸之道,但二人在治国模式上却衍生出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此后数千年国家治理模式的走向.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礼治与法治的分野的实质在于对权力的论证抑或是制约.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桂秋 《岭南学刊》2012,(5):116-120
当今我国官场上存在的潜规则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但是我国表现较突出。究其原因,文化差异是根本。从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来看,主要存在人治与法治、官本位与劳动光荣、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庸和谐与崇尚个性、面子与实惠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官场潜规则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因此,要通过文化的再塑、法治社会建设、制度的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的路径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标志着我国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过渡。依法治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健全的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需要有先进的法治设施与技术、精专的法律人才和良好的法学教育等“硬件”,同时它所追求的法治理想与价值,它所遵从的思想指导原则等“软件”也同样重要。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使一切政治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权力根据法律的要求来行使;运用法律机制确认和实现社会主体的权利和自由,使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得到法律的确认。所以在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先秦儒法两家关于"治人"与"治法"之争误读为现代意义的"人治"与"法治"之辩后,我国近现代思想界的大部分学者均承袭了这一错误的思维视角。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从两种意义上对人治与法治进行了具体而深入地比较分析,不仅从理论上将人治与法治予以明确界分,而且首创了将人治置于法治视野中予以审视的思维视角。当我们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真正从法治视角对人治予以解读时,即可走出传统认识误区,科学把握人治的本质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现代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我国的反腐路径在经历了运动反腐、人治反腐之后,最终必然要走向法治反腐。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保障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反腐法治化首先要求的就是制定规范、严密、理性的"法",其次就是对权力的分立、权力的运行以及对监督主体、监督程序、追责体系进行法治化构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人治"、"礼治"、"法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对传统社会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对未来的探索,应基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存续两千多年的"礼治",久经王朝更迭而不衰,其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和谐价值的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治"与传统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权力的监督和制度设计之本土化亦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与实行民主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四个民主、一个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对民主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民主加社会主义法制才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证;离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再完备,依然可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实行人治的国家,虽然也有法律,甚至有系统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解决重"人治"轻"法治"的问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实行"人治"还是"法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依法治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由"人治"过渡到"法治"要做大量的、具体的实际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强调"法治",反对"人治",并不是否定领导者个人的作用,而是要求领导者要依法尽职尽责,在法律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5.
人性观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一直以“人性善”为哲学依据,由此衍生出了人治,且导致对权力的崇拜,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法治建设。与此相反,西方却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了宪政与法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路径值得我们思考,只有反思历史的影响,重塑国人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植入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这一深刻论断。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真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7.
健全和完善人大监督的几点思考一、树立"法治"观念,清除"人治"思想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史,人治的遗毒,往往使一些人不习惯依法办事。有些部门往往以某某领导强调了什么作为工作依据,而不是以某某法律如何规定作为行动标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存在。清除"人治"思想,加强用法律对权力的制约,真正把国家机关及其领导者个人行使权力的活动,纳入监督的范畴,这才是健全监督的思想基础。二、健全人大监督机构目前从地市一级来看,已设立的专门委员会还普遍存在办事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少等问题。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多数要进入专门委员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应列席常委会会议,赋  相似文献   

18.
对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人治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统治方式和政治体制中两个对立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人治时代占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人治的历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统治方式,人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必将被法治取而代之。实现法治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不能因法律的质量问题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须克服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至上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相矛盾;法律至上也并不等于法律万能。  相似文献   

19.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及政治人格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治与法治之争议的关键在于两者的权威谁为至上,而不是以法治来取消人治,抑或以人治来取消法治。现代社会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人格权威置于法治权威之下,但法治社会留给政治人格活动的空间仍然是相当宽绰的。一个国家只有以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确保优秀人格进入政治权力核心,并把昏庸腐败人格淘汰出局,才能达到政通人和。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法制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法治与法制是有区别的。首先,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不同。静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法律制度的总称,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法治一般是指依照法律管理国家和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社会事务,是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法治就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意思,而且包含有用以治国的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或理想的意思,如“公正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