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嵘均 《政治学研究》2020,(2):38-51,M0003,M0004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网络空间政治安全治理是主权国家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它体现着主权国家的现代治理能力。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和全球化时代,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于物理时空环境中的变化。这是建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建构,还需要以网络空间中技术环境、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结构与配置、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以及心理认知等为核心要素。因此,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治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在物理层面上,国家对于网络和通讯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和创新;在治理层面上,国家应从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制度化能力、控制能力和控制智慧、国家认同与国家合法性以及治理体系建构能力等方面理性、科学、协同地维护和捍卫网络空间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2.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迭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域,网络空间政治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主要包括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网络空间关键基础设施入侵的风险、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弱化的风险和网络空间政治参与无序的风险。应从技术韧性、组织韧性、制度韧性、文化韧性四个维度构建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韧性治理体系,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的精准治理能力,强化不同组织间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能力,构建多元主体相互联动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治理体制机制,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制度型向技术型迈进,这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与国家治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立足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政治维度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执政能力、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政治维度,对于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政治发展的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问题,属于政治发展的范畴。中国语境下的"治理"具有多层含义:一是"统治"和"管理"的缩写,二是具有国际通行"治理"概念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内涵,三是执政党和政府依然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现阶段中国主要解决的还是政治现代性的问题,其标志是代议民主制和理性官僚制。代议民主是民主的现代阶段,而协商民主是民主的后现代阶段,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弄清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有序性,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理性官僚制旨在实现政府管理的理性化,包括层级节制、合理分工、依法行政等,达成行政过程的非人格化。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破除现代性,直接按照国际上的治理概念进入到后现代,而是实现政治现代化,首先建设现代国家和现代政府;在建设现代性的同时关注一些后现代的结构,逐步实现由统治的一元结构向治理的多元结构的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讲,文化自信对基于利益分歧的制度博弈成本具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制度盲从、增强制度理性,有利于提升制度鉴别力。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讲,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制度自觉,形成制度执行中正向激励,提升制度的倡议性约束。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内的政治生态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新样态、新问题。网络政治空间内的非正义问题正是其中之一,需要在现实空间正义治理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和民众需求的治理思路和路径转型。大数据能够广泛地获取并整合网络空间内的信息和数据,在优化治理网络政治空间、推动网络政治空间正义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大数据的技术治理具有成为“数字利维坦”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被资本、权力、社会滥用。利用大数据治理网络空间必须充分吸纳公平正义价值并受公平正义规范,才能有效防止大数据治理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教育而言,要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治"作为现代大学治理的目标逻辑和理想状态,是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现代大学治理要建立以民主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学术治理系统为主的内部治理系统,建立以依法治校、社会协同、内生外促为主的外部参与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善治生态"的大学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原因,确立科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加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20,(1):12-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举措的总体目标:坚持和完善特色制度;观念引领:创新治理理念;路径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突破难点:解决制度执行难;根本保障;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包括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组织和治理方式四个层次。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过程,我国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行政的管制状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新公共管理的管理状态这两个阶段之后,目前进入新世纪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状态;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立足于国情、政情、社情,要具有中国特色,即政府要在国家治理中起主导作用,治理的重点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当下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即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制度治理、中国特色等原则和五条路径即树牢目标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制度建设、推进各项改革及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部门的合并还是拆分"为参照系可以将公共治理分为整体性治理和分散性治理两种范式。整体性治理主张建立较少数量的大部门以强化合作,以此解决政府改革所引发的空心化和碎片化问题。分散性治理则认为只有建立更多较小的部门以强化专业性和针对性,才能在日益多样化的政府组织形式下实现公共利益。整体性治理与分散性治理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但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分道扬镳。良好的治理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逻辑,实现不同治理模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Governance     
TW  AG 《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05,76(4):469-470
  相似文献   

13.
张宝锋 《理论探索》2006,(5):120-123
治理理论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自下而上的参与,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制衡,社会资本是治理的润滑剂和道德基础,强势民主,顾客导向,市场化政府等等。其对我国基层社会治道变革的启示是: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指导支持下的社区自治体制与机制,开展社区教育、培育公共精神,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增强政府的回应性等等。  相似文献   

14.
Governance in the EU. Edited by GARY MARKS, FRITZ W.SCHARPF,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WOLFGANG STREECK. London: Sage, 1996. Pp.192, biblio, index. £37.50 (cloth); £12.95 (paper). ISBN 0–7619–5134–2 and ‐5135–0.

Elitism, Populism, and European Politics, Edited by JACK HAYWAR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p.265, index. £35 (cloth). ISBN 0–19–828035–1.

Adjusting to Europe. The Impact of the EU on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Edited by Y. MÉNY, PIERRE MULLER and JEAN‐LOUIS QUERMONNE. London and NY: Routledge, 1996. Pp.181, index. £40 (cloth); £13.99 (paper). ISBN 0–415–14410–8 and ‐14409–4.

Cohesion 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 Edited by LIESBET HOOGH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458, biblio., index. £40 (cloth). ISBN 0–19–828064–5.

The European Union and Members States. Towards Institutional Fusion? Edited by DIETRICH ROMETSCH and WOLFGANG WESSELS. Manchester and N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382, index. £45 (cloth). ISBN 0–7190–4809–5.

The Impac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Polit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Edited by GEORGE A. KOURVETARIS and ANDREAS MOSCHONAS.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1996. Pp.335, index, annotated biblio. £51.95 (cloth). ISBN 0–275–94952–4.

European Welfare Policy. Squaring the Welfare Circle. Edited by VIC GEORGE and PETER TAYLOR‐GOOBY. Pp.224, tables, index. Macmillan, 1996. £11.99 (paper). ISBN 0–333–60917–4.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East and West. Edited by ROBERT BIDELEUX and RICHARD TAYLOR. London and NY: Routledge, 1996. Pp.298, index. £45 (cloth); £13.99 (paper). ISBN 0–415–13740–3 and ‐13741–1.

The European Union: How Democratic Is It? Edited by SVEIN ANDERSEN and KJELL A.ELIASSEN, London, Thousand Oaks, CA and New Delhi: Sage, 1996. Pp.295, biblio, index. £13.95 (paper). ISBN 0–7‐619–5113‐X.

Democracy, Sovereignt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By MICHAEL NEWMAN. London: Hurst, 1996. Pp.236. £30 (cloth); £10.95 (paper). ISBN 1–85065–256–2 and 255–4.  相似文献   

15.
16.
环境治理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环境治理格局则是决定环境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治理理论演绎出基本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再根据环境治理中的弊端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判断治理格局的演化趋向,最后结合治理理论重构环境治理格局,并分析多元主体环境治理格局的关系结构,以期推动环境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9,(6):90-97
多层治理理论是研究多中心、多部门、多行动者政策环境中治理行动如何开展的重要解释框架,创新型城市是中国政府探索实验主义创新治理的实践模式之一,在现实中这种创新治理模式面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藩篱和创新主体关系建构的双重挑战。通过对中国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发展模式、布局特点以及政策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分析"中央—地方"政府间围绕创新治理目标、治理措施和治理框架开展的复杂互动过程和暴露出的问题。基于此,运用多层治理理论框架能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治理的优化方向提供建议:通过统筹协调形成开放兼容的创新型城市政策目标;通过基层赋权协调多层政府间创新型城市政策工具;通过多层治理构建完善协调的创新型城市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8.
数字治理对城市政府善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公共管理运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善治”成为城市政府治理模式进化的方向。同时,在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推动下,数字治理应运而生,成为信息社会实现城市政府善治的新思路。在对城市政府善治和数字治理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构造数字治理环境下城市治理主体互动模式模型、城市网络治理结构模型;结合善治和城市政府善治的基本要素,对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借助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能形成良好的网络治理结构,加固城市政府善治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城市政府的透明性与回应性,明确城市治理主体的责任性,从而能够构建有效的城市政府善治机制,成为数字时代城市政府善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实体性治理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体性治理单元是关于空间治理的一种分析概念,主要为行政区。其功能全面,边界清晰,管辖范围明确,管辖权力完整,通常为一级独立的财政。实体性治理单元在政治统治和行管理方面的功能不可替代,撤销、新设、扩大、合并、拆分、升格、改名等是实体性治理单元的治理手段。实体性治理单元存在导致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难以满足跨行政区公共管理要求和公共服务的需求、难以解决跨行政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行政区变动成本高等问题。虚体性治理单元主要包括经济区、功能区等,其功能在于补充实体性治理单元的"短板"。由于虚体性治理单元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实现实体性治理单元无法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WOKs) present in governance processes easily give rise to controversies and conflicts and forestall collective action. To resolve these conflict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what constitutes a WOK and how we can organize inclus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OKs contain different knowledge elements: they contain different bodies of factual knowledge, formulate specific knowledge questions, and prefer different methods and knowledge institutes. WOKs also encompass different frames, interpretations, or normative perceptions of reality. And finally, different WOKs make use of different sources and types of organizing capacity.

Realizing successfu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ocesses means organizing inclusion of thes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knowledge diversity for realiz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ocesses and the challenges for inclusive knowledge management—through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ocess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Flanders.

We conclude that realizing inclusion between various WOKs and their knowledge components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success of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ocess. However, managing inclusive knowledge is as much a matter of conscious strategies as it is the result of an emergent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stakeholders, experts, and officials within various WOKs. Furthermore, although knowledge inclusion facilitates successful negotiation between stakeholders, it doesn't guarantee a successful outcome of these negoti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