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大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分悲痛地说:“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其走上仕途、卸任调动、告老退休直至最后死亡,在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时时映照出这些人或真或假、友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形象来。以“调”为镜,可以见优劣官员调离时,老百性的反映如何,是赞颂、是于写,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一个鉴定。有则笑话说,某地方官临和任时,当地民众给…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就是制度转型,这一实质内在决定了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协同共进成为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主基调.但是,现实中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出现了“断裂”导致了制度“内卷化”:制度供求之间“错位”致使制度效率不高;制度公正性不足影响了制度质量和人的发展;非“遵守”而是“利用或绕开”制度的制度理念弱化了制度执行.改变此种境况的根本路径,就是以经济民主推行为渠道强化制度公正性建设:制度供给理念上走出精英们“关门”进行制度设计怪圈,走向以民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制度形成理路;培育民众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现代人格发展.这是制度建构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内在机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孜孜以求和努力而行的.  相似文献   

3.
林东 《瞭望》2000,(30)
未来的战争最高技术的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战争在未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未来的人民战争将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其威力并不亚于高技术武器装备 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人 们在感叹高技术武器威力时 也在思考,广大民众在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方面,能起什么样的作用;人民战争的军事理论是否已经过时了呢?诚然,过去那种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的“运粮队”、“弹药队”,和向后方输送伤员的“担架队”少了,但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民战争——在因特网上刺探军情、鼓舞士气、扰乱和破坏敌方信息系统的“黑客队”…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二是民贵君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荀子进而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是安民利民。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实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左传》昭公26 年)。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  相似文献   

5.
“数字地球”为何刺激我们的神经 两年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不仅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而且给面临新世纪的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个真正跨世纪的挑战。要不要搞自己的“数字地球”,成了各国政府和科技界不得不严肃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有关“地球”的概念,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如此深深地触动政治家和科学家敏感的神经? 它可不是我们脚下那个能散发泥土芳香的地球。它的确是个“地球”──地球上绝大部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数据、信息都包容在它的“体内”;它又毫无“球”的外形,不过是一个以数字形式…  相似文献   

6.
韩志耀  尹忠华 《侨园》2023,(5):50-51
<正>400多年前的明朝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细致描写了“核舟”作为一件微雕工艺品的形象。21世纪,同样的别致与精彩再次呈现,真实版《核舟记》由大连的一位手艺人完成,他称其为“桃核微雕”。2014年,大连核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雕刻技艺中的吉祥艺术核雕是以果核为原料进行雕刻的艺术,主要是在桃核、橄榄核、核桃壳、杏核等生活中常见的果核上进行雕刻,属于雕刻中的微雕工艺,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天地。  相似文献   

7.
历数我国当今环境状况无疑是沉重的:恶劣的城市空气质量、酸雨、水土流失、荒漠化……人们对“碧水蓝天不再”的感慨早已见惯不惊。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醒。而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森林,更是得到从下而上的关注。砍了几十年树的老伐木工人马永顺率领全家植树,发誓要将砍过的树补回来;几岁的孩子都能背出“禁止使用一次性水筷”的广告语;环保专家们“如果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的疾呼,也渐渐被人们深刻地记在心上。也正因如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格外重视对环保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袁浩 《党政论坛》2011,(9):64-64
“两会”是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两会”期间,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的一个个议案、提案、建议、意见,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现在“两会”结束了,但两会的使命并没有结束,民众还有不少期盼,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勒紧裤带”是节衣缩食、穷困潦倒的代名词。如今,“勒紧裤带”再度风行,成为一种时尚。倒让老一辈人感慨万千:真是不一样。记得妈妈讲,年轻时候最希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并能放开肚子美美吃一顿。而那顶好的一顿,充其量不过是两碗大米饭和着几大块半肥瘦的猪肉之类的。那时确实是艰难,面黄肌瘦的,也只有过年能吃好一点,是要“勒紧裤带”过日子。转眼三十多年过去,生活也象来了个大转弯,吃对好多人来说已不再是生活主题,很多太太小姐们更是“谈吃色变”。即使碰上个山珍海味,也只敢晴蜓点水,尝尝鲜。…  相似文献   

10.
布达拉宫是藏族人民的圣殿、“神宫”,被认为是西藏的象征。拉萨在藏文中的含意是“圣地”,而布达拉,据藏学家介绍,是观音圣地苷陀罗嘉梵文译音,意为持航或航行解脱海岛之舟。佛家讲“慈航普渡”,只要能登上舟,就到达幸福的彼岸—“天堂”。因此,藏传佛教的信仰者认为,如能瞻仰一次布达拉宫,则无比荣幸,如再能登上“航舟”,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从媒体上见到这样两条新闻。 一是江西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法院为方便民众诉讼,在赣东北大道南部夜市开办起了“夜法庭”。法官们延长办案时间,当庭处理涉案纠纷,为群众解答各种法律问题,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人的祈祷,没能保住它的飞行轨迹;对太空的无比眷恋,也未能留住它远去的身影。在太空遨游 5500个日日夜夜之后,“和平”号空间站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3月 21,负责指挥“和平”号空间站坠毁的俄罗斯跨部门委员会决定,刚刚度过自己 15岁生日的“和平”号,在完成最后一次绕地球飞行后,将于 3月 23日坠毁。 火与水的洗礼   根据计划,空间站坠毁前应降至距地 220公里的飞行轨道,并绕地球运行最后 4圈。在运行第三圈时将发出“控制下降轨道”指令。当空间站到达近地点时 (距地 165公里的轨道 ),它正好位于坠落海域上空。…  相似文献   

13.
日前,笔者到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调查。乡官们的介绍博来阵阵赞叹,可走访一批农户,情形却遇然不同。不由为重“知名度”,轻“知民度”而忧。提高“知名度”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一些地方为建设“门面工程”牵扯了大量精力,名声虽远扬了,而本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苦与乐,则很少有人过问。由于“知民度”低,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成为“纸上谈兵”;群众对不正之风怨声载道,干部们也全然不知。重视民情民意,提高“知民度”,远比提高“知名度”艰难。它需要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需要勤看,善听,看反映民情的报表、材料…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0,(26)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专电以《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驯水记》、《历史的审判》等名篇而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一代名记者郭超人同志,今天上午9时零5分在北京医院病逝,永远放下了他手中那支曾经写过一篇篇不朽之作的笔 今年65岁的郭超人是1956年从西藏高原开始新闻生涯的。作为新华社记者,50年代,他记录了西藏百万农奴埋葬农奴制的翻天覆地的斗争;60年代,他在珠穆朗玛峰记录了我国登山健儿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的壮举;70年代,他记录了亿万人民在驯水的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业绩;80年代,他记录了“四人帮…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4,(23)
人们形容一件东西对人类至关重要时,常常说它象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阳光、空气和水,都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离的东西。以水而言,农业生产离不开它,工业生产离不开它,人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在一个没有水的星球上,甚至根本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然而,对于这样重要的东西,很多人并不懂得珍惜,很少有人注意到科学家们的这一警告:地球上水危机的到来,很可能比粮食危机、石油危机更早。这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吧。 根据科学的测定,地球上淡水的总储量虽有3.5亿亿立方米,但人们生产、生活可以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仅有105万亿立方米。目前,世界淡水的使用量每年已达4.13万亿立方米。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到本世纪末,年用水量将增加到7万亿立方米。水资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5,(6):41-42
今年3月22日是第13届“世界水日”,主题为“生命之水”。联合国大会确定2005年到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宗旨是唤起全社会对“生命之水”的“安全、节约、保护”意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对此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他们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伟凯 《党政论坛》2009,(13):28-29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通过人民日报“强国论坛”网站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个重要的渠道。”有鉴于此,一些领导干部开始通过网络与民众交流,接受社会监督,而社会民众也主动运用网络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关注。就领导干部而言,确定合理的维度视角是有效利用网络监督、践行更加高效的社会服务的—个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溶 《党政论坛》2004,(7):30-32
任溶的“美国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文指出,利益集团以影响公共政策为目的,但是公共政策的相对均衡结果却并非仅仅是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一方面,美国行政机构有着相当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使得制定公共政策不可能仅仅是对利益集团利益表达的简单回应;另一方面,利益集团并非美国民意表达的唯一渠道,民众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9.
好文化如水     
唐剑锋 《民主》2013,(10):57-57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无形,放在方形器皿中呈方形,放在圆形器皿中呈圆形,放在长方形器皿中又呈长方形;故有人说水无形。其实,谁说水无形?水能将巨石穿透,水能将巨船掀翻,水能将千里之堤冲毁。水柔弱,却无所不能;水坚硬,却又可以“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20.
透明的地球     
如果我们想知道地下深处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呢?打钻孔取出岩芯,但这只不过是“一孔之见”罢了:我们也可以像医生检查患者身体那样对地球来个“CT扫描”,但这样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假如,我们的地球能像水晶一样透明,那地下的一切情况岂不是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