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现实判断场景的认知解构形成的是由两个(类)事体B1和B2及其关系A构成的概念结构,其中存在A这个关系概念成分,促使模拟概念结构的判断句句法结构最终演变为系词判断句。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因话题的语义特征是有定且不含有距离意义,而代词"是"又具有其它代词不具备的中性指代功能,故其得以出现在话题较复杂的判断句中回指话题;又因与其回指的话题语义重复,故代词"是"在话题较简单些、回指话题的功能不是十分必要的判断句句法环境中演化为表示关系概念成分的系词。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7,(1)
基于对20世纪30—50年代由上海《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和地图出版社等公开出版发行的12本涉南海地图集研究,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中国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纳入粤(广东省)行政管辖的又一佐证。从图例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南海断续线"属性似已默认为"国界线",而且该时期"南海断续线"存在着的一种"断续不分,若即若离"的特殊状态。  相似文献   

3.
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是立党、兴党、强党的重要法宝和恒久之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策文本。笔者以1921年至2021年党内出台的212份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性政策文件为分析样本,构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策表达理论模型,通过政策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故事线"对党内政治生活政策变迁进行解读,在时间层面上经历了"1921年至1949年(开创探索)""1949年至1978年(曲折发展)""1978年至2002年(恢复调整)""2002年至2012年(系统提升)""2012年至2021年(靶向完善)"等五个阶段;在内容层面上经历了"组织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本化—体系化"的逻辑演变,这表明党内政治生活政策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经验:着力解决党内突出矛盾是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目标导向,持续夯实党内教育是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重要手段,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根本原则,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基本主线。  相似文献   

4.
《公安教育》2020,(3):79-79
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学院正常教学训练造成的影响,学院在前期实施"智慧教学"专项培训的基础上,经过1个月的连续奋战,在加快提升师资线上教学能力的同时,与超星尔雅、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紧密合作,首批开设线上课程130余门,其中学院自建线上课程60余门、平台资源课70余门,并组建130余个线上教学班,通过"微课程""慕课""SPOC课(小规模在线课程)""速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新学期在线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胡琳  张显成 《求索》2015,(2):164-168
上古汉语具有"家畜猪"概念的词主要有三个,即"豕"、"彘"、"猪"。这三个词分别来源于上古方言和共同语,它们的共存体现了古汉语的层次性,它们的历史演变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根据出土简帛材料,这三个词的竞争始于战国末期。到了秦代,由于语言政策的变化,"彘"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用词,而"猪"则被禁止使用。这一变化使得"猪"在秦统一后突然在文献中消失,直至东汉才恢复使用。但由于"猪"一直作为通语活跃在口语中,因此最后取代"豕"、"彘",成为表示"家畜猪"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汉语语境,运用"语言语法分析"的方法,把黑格尔的"有""无"置于[N_1(的)N_2]的句法结构之下,尝试一种新的分析。集中探讨了黑格尔"有""无"的同一和区别,以及相应的汉语"的"字在黑格尔语境中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各朝代表文献,以用例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吃喝"语义场从上古至现代汉语的用词迭禅情况进行了通史性研究,并就其中"吃"替代"食"这一重要环节的演变动因作出了分析,认为"吃"之所以替代了"食",是由于"食"语义负担过重从而受到了制约的结果。本研究有助于语义场古今演变规律的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团的代表们只要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习近平同志出席上海团审议的重要讲话(2008年—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团简报""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简明读本"等参阅材料就会立即呈现在眼前。这是上海团秘书组为代表们精心选编的电子版全国人代会参阅资料。今年,代表们不用抱一叠厚厚的纸质材料,只  相似文献   

9.
<正>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学院正常教学训练造成的影响,学院在前期实施"智慧教学"专项培训的基础上,经过1个月的连续奋战,在加快提升师资线上教学能力的同时,与超星尔雅、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紧密合作,首批开设线上课程130余门,其中学院自建线上课程60余门、平台资源课70余门,并组建130余个线上教学班,通过"微课程""慕课""SPOC课(小规模在线课程)""速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新学期在线教学工作,确保学  相似文献   

10.
文选德  ;周建刚 《求索》2014,(11):4-10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中"是指"执两用中"、"无过不及","和"是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强调均衡、稳定、差异共存。"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原生性智慧,发端于上古,逐渐由原始的宇宙观、自然观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和"思想在今天为解决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仍然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地支十二字。第五期有一份完整的干支表(合37986)。甲骨文的支字和它们的排列与后世的相同。壮侗民族除了黎,也都使用支字。傣历用干支纪年纪日,水族水书中的干支字是仿照古汉字的象形字。壮侗语支字的读音借自古汉语,如傣语支字的读法相当于《切韵》以前的汉语。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王力先生把公元3世纪以前算作汉语的上古期,公元4世纪到12世纪为中古期。高本汉的上古汉语从西周时代算起(《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P2)。从语法和谐声的承传关系看,甲骨文的语言是汉语的源头。不妨假定商代河南和山东西部地区的汉语是甲骨文的语言。上古汉语从商开始算,大约有20个世纪。而代表中古语音的《切韵》离今天还不到14个世纪。上古汉语确实是有前缀音的,除了王力先生分析过的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可能还有形容词的词头外,如版纳傣语把“午”读作sǎ~1ηa~2,“戌”读作set~7,而德宏傣语把“戌”读作met~8,也能说明这一点。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可能与更早期的前缀音有关系。与中古汉语有直接关系的是汉代的中原汉语。东汉时期中原汉语经过二、三个世纪的稳定,应有一种标准语,譬如说洛阳话。这种标准语是许慎《说文解字》的语音基础。 尽管汉语古音的研究中我们还有许多疑问,前人的研究还  相似文献   

12.
研究汉语声调的历史,要了解调类演变的情况是比较容易的,要了解调值演变的情况就相当困难了。把观察问题的视野从汉语扩大到少数民族语言,在认识调值的演变上可能得到有益的启发。本文以龙里羊场、贵定巩固、贵阳青岩和安顺黄腊布依语的汉语借词材料为依据,考察现在当地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四个调类中的去声调值的历史变化。由于篇幅的限制,汉语阴平、阳平和上声调值演变的情况,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3.
"话语""叙事""文本"等材料的使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这些材料的使用和限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讨论和反思。本文在认知人类学对"通过语言的转译来研究文化"这一现象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三种"非话语""非叙事""无文本"的情况,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语言的欺骗性以及思维与语言的不对应)、"无法言说"与"说不出口"(无论是由于文化上的羞愧还是道德准则的限制)以及由死亡带来的沉默(死亡本身以及那些"还没来得及说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来关注语言与现实的不完全对应,反思语言与文化更为复杂、不确定的关系,以引起对不同田野调查材料的关注,进而丰富以语言为中心的方法论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拥有宁波级以上非遗项目20个,奉化级非遗项目20个。如"奉化布龙""宁波走书""布袋和尚传说"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区"国宝"级品牌项目;"奉化吹打""红帮裁缝技艺""唱新闻""奉化婚礼""棠岙纸制作技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奉化区通过"非遗+校园基地""非遗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为政以德"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社会将政德视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乱""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思想观念,这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认识加强政德修养的必要性,还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到民主革命运动,贯穿其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推实思想。惟实,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惟实的出发点乃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惟实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即“非古”,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师法,即“师夷”。“非古”与“师夷”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师夷”又有由低到高层次的演变过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非古”与“师夷”交叉叠印,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推实画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神髓》等经典著述传播史为线索,考证日语和汉语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语范畴词Productionsweise,经过英文mode of production,进入日语后,日本社会主义者以之前对译production的中日共创汉字词"生产"为第一语素,先后与"组织""制度""形态""方法"组词,以之对译经典作家生产方式范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使用"生产形式""生产方式"术语,并逐步把"生产方式"统一为Productionsweise和mode of production的定译词,最终生成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范畴。这一定译词超越了此前各种译法,深刻地把握了生产方式原著范畴的精深之处。  相似文献   

18.
樊莹莹 《求索》2012,(10):136-138
敦煌话本是敦煌变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其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好语词源流及演变之考察,对于敦煌学的研究极具价值。本文以"汎澄"一词为考据,分析得出"汎澄"当作"汎腾";"汎腾"为同义词连用,都具有"向上翻起、腾起"之义,可释义为"翻腾";在"水向上翻滚"这个意义上,"翻腾"一词经历了"汎滕"—"汎腾"的演变过程。此个案之探究,不仅从共时平面分析了该词之意,而且还从历时角度理清了该词之演变,这种方法对把敦煌变文词汇放到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作动态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的干部晋升中,需要遵守"任务型因素"与"非任务型因素"的"双系统规律",只有两类因素都兼顾,两类因素所对应的为人民服务工作都做好,才能够顺利获得晋升。并且"非任务型因素"与晋升偏见、晋升歧视并不相同。从科学管理角度而言,"非任务型因素"主要包括"好人因素""表达因素""非绩效因素""道德补偿因素"四类,它们均需干部努力去塑造,以便晋升到更大的为人民服务平台上去。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建设的冲击,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凝聚力建设,寻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应辨析"中华""华夏""民族"等概念,进一步厘清"中华民族"的涵义演变过程,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狭隘化""他者化"和"虚无化"等错误倾向的实质。同时应强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