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艺坛上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人说郑板桥"怪",在他的"怪"中却蕴含了人文精神。其书品、画品、诗品均为世人称誉,但他还有一品,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镜品"。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后不久,对当地出土的古铜镜兴了购藏之举。收藏铜镜不能说"怪",那么,郑板桥"怪"在何处?潍县出土了各类青铜器,要说时尚,上古的礼器、乐器等仿佛更受鉴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1693——1765)是“扬州八怪”的主干人物。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七品官耳”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道路,在乾隆十八年(1853)因“忤大吏”罢归乡里。又经过十二年颠沛流离的卖画生涯,病死于家乡兴化。而他的诗、书、画艺  相似文献   

3.
官风清若一枝竹;囊空如洗两袖寒。这是后人为赞颂清代郑板桥而作的一副对联。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44岁中进士,居家候官4年,后被任为山东范县令。到任后,他常常不坐官轿,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下乡察访。无论去哪里,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肃静”、“回避”的牌子。夜间查巡,他只许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不许惊扰百姓。任范县县令5年,因政绩昭著,后调任潍县令。潍县临海,有渔盐之利,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依旧清白为官,爱民若赤,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  相似文献   

4.
“杨州八怪”之一的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山东范县知县。范县地处黄河北岸,人口十万,县城仅四十五户人家,为鲁西的一个小县,墙内民风古朴淳厚,农民辛勤劳作,民间诉讼稀少。如遇诉讼,郑板桥也是详细了解案情,绝不冤枉无辜.故而史称板桥所在“有惠政”。有一次,村民扭送一对青年男女至县衙。  相似文献   

5.
宁波天一阁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历经四百余年风雨,被公认为国内顶级私家藏书楼之一。乾隆时代,朝廷参照其庭院建筑和书橱款式,建造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精心编撰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由此名满天下。书楼创建者范钦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右侍郎,性喜读书、藏书。游宦期间,他每到一地,必广泛搜集、购买和传抄各类典籍及地方文献。  相似文献   

6.
逸西  邓敏 《法律与生活》2010,(17):17-17
写下“感恩是一种力量”这七个汉字,使人想起乾隆七年间,50岁的郑板桥当上范县县令后,不忘家乡众人福泽。他想起乡亲们还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时,就写信告诉其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其余邻里乡党相赒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相似文献   

7.
十二石斋是厂东四人名园之一。其主人是书香世家清·道光年间进士梁九图,他说:"凡藏石之家多喜欢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黄腊石。"他请当时的名人雅士饮茶品石,从三百多件黄腊石中选出十二块最具代表且色、形绝佳的黄腊石  相似文献   

8.
近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发现亡国失位之主,大多有才.他们之所以丢掉"大位",甚至失去"无限江山",甚至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是因为没有某类政客的圆滑狡诈乃至残忍铁腕,不爱逻辑推理与缜密思维,总而言之,他们为"性情中人",见不得刀光剑影.统治天下与吟风弄月毕竟是两码事.不管多么地心雄万夫,睥睨天下,终究是纸上谈兵,并不实用,应了"百无一用是文人"那句话.难怪郑板桥说:诗人杜牧之、温飞卿为天子,亦是破国亡身.也有人行,但却少得很,譬如曹阿瞒,譬如乾隆爷,等等.……  相似文献   

9.
一代枭雄袁世凯(1859-1916年),乃为清朝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又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还登基自立为"洪宪皇帝".但他只短命地坐了83天的皇位,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被迫取消帝制.早年的他"读书不成,功名无望",而后由于种种机缘,逐步爬上了权力的顶峰.最终,他 "帝王一梦上西天",57岁时就在举国唾弃声中黯然离世. ……  相似文献   

10.
“草供未可全信”出自《佐治药言》第十则,作者汪辉祖,清,肖山县人。佐幕三十年。后中乾隆四十年乙未科进士,知湖南宁远县。据载,此人洽事廉平,大善色听,决狱有神明之颂。“草供未可全信”既是他的一篇案记,也是他的经验之谈。现在读  相似文献   

11.
宋朝时,曾有一名进士名叫马宗元,自小就智慧过人,考中进士后,也因其聪慧而被朝廷封以"侍制学士",荣耀一时。马宗元之所以为世人所知,其实还不是因为他考中了进士,更多的是因为马宗元曾机智地利用当时的法律制度,挽救了父亲的性命。  相似文献   

12.
和坤是清朝的大贪官,对吧?他富可敌国.可就是这样一个大贪官,却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为什么呢.因为和砷不光才思敏捷,而且巧舌如簧,很对乾隆爷的脾胃.一次正值中秋,乾隆大宴百官,望月兴起,信口出联:"中秋八月中",并要百官对下联.和坤忙起身作揖对出下联:"半夜二更半".于是龙颜大悦,忘记了他是一只"硕鼠".  相似文献   

13.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八日,工部侍郎诺穆亲到刑部狱死牢宣读圣旨:“国泰与于易简加恩赐令自尽!”至此,震惊朝野的山东巡抚国泰亏空巨额国帑案,总算有了结果。 首先举发国泰、于易简的不是别人,正是被誉为“鸣凤朝阳”的骨鲠御史钱沣! 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人称“南国先生”。云南昆明人,他32岁登第中进士,改散馆庶吉士。 乾隆四十六年(1781),钱沣考选为江南道监察御史。这年,正值甘肃冒赈折捐案发,主犯原甘肃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王禀望被杀,陕甘总督勒尔谨以下大小官员涉嫌该案坐…  相似文献   

14.
乾隆11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任县令。板桥在潍县为官7年,竟有5年发生旱蝗水灾,民生涂炭,哀鸿遍野。他心急如焚,一面向朝廷据实秉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呼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他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巷口开场煮粥,供妇孺老弱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市价卖给饥民。板桥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灾情最危急之时,郑板桥置个人荣辱安危于脑后,毅然决定开官仓放粮。其僚属劝他勿贸然行事,待等是批之后再说。板桥说:“待到层层报批,恐怕百姓快要饿死完了,还…  相似文献   

15.
吃溺与排场     
古人说当大官的出行是"四大天地",出来时是惊天动地,到 了以后是昏天黑地,老百姓是哭天喊地,走了以后大家欢天喜地。 其实,出来行走的和接待的官儿们都知道,接待的排场,其实更多 的只是虚荣。不然的话,这个官做得岂不是锦衣夜行,怎么样去耀 祖光宗? 清人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一件据说是他的祖父 亲眼所见的事情。说是嘉庆初年(其时,乾隆尚在,虽为太上皇,但 大权在握),福康安出巡。据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他的出行,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夏,一册流落民间的清嘉庆年间官方 档案在黑龙江被偶然发现,此后经专家解读考证, 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乾隆九至乾隆 二十四年,有3000多户京城闲散八旗子弟被迁往 东北屯垦定居,其中多有王公重臣之后,索尼、索 额图、鳌拜等人的子弟都在其中。这次迁徙,客观 上给偏远的东北边陲带去了相对先进的"京城文 化",从这个意义上,有人形象地比喻他们是"260 年前的北京知青"。  相似文献   

17.
王吴军 《政府法制》2011,(32):32-32
纪晓岚,名昀,“晓岚”是他的字。清朝乾隆时期的进士,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曾任《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并著有流传后世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聪明滑稽,才思敏捷,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清代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曾遇到一棘手的人情问题。该县一富家子因欺少凌弱被郑板桥捉拿归案,富家惶惶不安,便以重金请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张先生前去说情。板桥摆酒款待,酒酣时,张老先生婉言表达相求之意。郑板桥一面敬酒,一面说:“仁兄,不瞒您说,板桥早知您的来意,您也熟知板桥的为人。我为官不才,上街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步行,谐‘不行’音)。”寥寥数语,既巧妙拒绝其无理要求,又毫不伤及同科之谊,实在令人钦佩。古往今来,凡是为官从政者,都会受到人情的考验。当今社会,就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他们或为亲戚邻居…  相似文献   

19.
传说郑板桥在淮县任县官的时候,一位私塾 老先生来告状,称一个财主请他教学,定好一年 酬金八吊,但到年底,财主分文未给。郑板桥听后 怀疑是这位私塾先生无能,误人子弟,导致主人 不给酬金,于是便以"塾师"为题目,让他撰写一 副对联,试其才学。私塾先生拿过纸笔当即写道:  相似文献   

20.
水果猎人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个热爱水果的加拿大年轻人走访热带国家,寻找珍奇水果,拜访"只食水果的人",深究水果、果实的真谛,乃至伊甸园的归属。最后,他用了一句非常通俗简单的话概括了他的作品:"有关水果,有关人类和水果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