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运动?它的基本形式有哪些?这些基本形式间是什么关系?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对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总概括。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他又指出:“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所以,简单地说,运动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人们对运动及其形式的认识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但总体上仍可把运动形式归结为五大类,…  相似文献   

2.
这个问题《科学人生观》第六课教材上已经谈到,“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但这个问题还可以作更深的理解。我们所讲的实际是指我们思想以外客观上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每一个事物一方面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它特定的广延性,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再一方面还有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条件。这就是说,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才能对事物有真切的认识。因此,一切事物都必须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  相似文献   

3.
回归哲学精神,回归民族信仰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我们才能理解自己,也才有可能让别人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是尊重道,认为自然社会、宇宙人生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二是运用易,认为一切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三是主张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报告充满新意 ,寓意深远 ,富有创新。“与时俱进”是一句普通而朴实的话 ,赋予它丰富的内容 ,成为理论创新的闪光之点 ,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特别是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其一、与时俱进中的“时”是指时间、时代。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切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 ,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二、与时俱进中的“进”就是发展 ,是事物发展不断上升的趋势 ,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义。其三 ,与时俱进的“进”昭示了事物都在发展的过程中 ,恩格斯说过 ,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的思想。其四 ,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中医认为世间(人世间及整个宇宙空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阴阳的平衡与失调,人的生命产生、发育成长、疾病与衰老,直至死亡也不例外。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就明确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阴阳是天地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区分千变万化事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事物生成和消亡的根本。中医在这里讲的“阴阳”,不仅是两类不同事物属性的概括,而且也包含着通过阴阳互相依存,消长转化,即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而…  相似文献   

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0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7.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即从事物发展完整过程的角度来描述事物运动的。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往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即在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规律不象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把握,所  相似文献   

8.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9.
对于“规律”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哲学范畴,而且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还常常遇到一些干扰。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排除干扰,在进行“规律”概念教学时,要注意讲清以下四个区别。一、规律和规律现象的区别。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它总是隐藏在事物的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只能依靠抽象思维,通过现象认识规律,而对于规律本身,人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例如:人们能够看到“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月亮绕地球转”…  相似文献   

10.
社会时空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性。社会时空的规律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社会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有些社会规律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普及于整个人类社会。如,社会两对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有些社会规律,如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等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定阶段,并作用于社会的经济领域。二是指社会时空本身变化发展的规律。后一问题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社会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从整个社会历史角度看,社会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规律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运动…  相似文献   

11.
贺善侃 《现代领导》2014,(10):10-11
对“跨界领导力”的研究始于对其内涵的把握:而要准确把握其内涵,首先要搞清楚“界”的含义.还要搞清楚怎么“跨”,理解“跨”的含义和程度。一、何为“界”?对“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去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界”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界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而又相互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总是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我们可以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个“类”。区分不同类事物不同普遍属性的界限,正是我们在此所说的“界”。  相似文献   

12.
赵汀阳 《思想战线》2023,49(1):42-53
“主体性”概念在知识与实践领域的图景是解释一切事物并且为一切事物赋值。由于理性的行为都必然涉及他者,因此,所有的行为事实都具备主体间性。改造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将其升级为跨主体性,是理解跨文化想象的必要前提。跨主体性的可信基础来源于语言的共主体性,一种语言的重要词汇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就意味着一种文化发生了某种“文化再化”。“文化再化”触及了跨主体性的核心难题,只有通过增加普遍性的维度而非在不同的普遍性主张之间进行斗争,才能够共同创作一个莱布尼兹式的“足够丰富而兼容”的可能世界。在一种特定文化进行再化的过程中,最小的存活结构是语言和宗教,最小限度的坚实结构是语言、宗教和历史。中国数千年始终保持着跨文化的性质,其运行模式是基于天下方法论的“旋涡模式”。以方法而非信念为本源,中国的原生文化方能够接纳外生文化,并且“化”入其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据我所知,目前的许多哲学教材中,都把量这个概念表述为:“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第170页)以上表述可以把它归结为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一是  相似文献   

14.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夏振坤概念的界定:“社会稳定”辩析(一)何谓“稳定”?对于“稳定”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种理解,把稳定视同为“衡定”,即事物衡定地保持旧有状态不变。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稳定观,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保守观念。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简洁,同时因为篇幅,教材在表述某些内容时,由于前已有述,往往采用简略的办法概而括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回过头去阅读与此相关的表述,此谓“好马要吃回头草”。比如:高二《哲学常识·上册》在“正确对待矛盾”这一框题中有这么一段表述:“……因为事物的两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两点论,在哲学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不论自然界、社会和人们思维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决不能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乱套在一切事物上。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教材PllZ)…  相似文献   

16.
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指出,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由此可见,“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是有规律性的。那么,这种规律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其运动之所以是无规则的,是由于各分子间相互碰撞造成的。单从某一个分子的运动来看,如果该分子在运动中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它将遵循着惯性规律始终不停地作匀速直线运动。2分子运动的方向和冲力的大小有关。分子在运动中如果受到其他分子碰撞时,它将沿着冲力大的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该分子如…  相似文献   

17.
“条件”是一个极古老的哲学概念,远在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条件的论述(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77页)。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条件概念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理解“条件”这个哲学概念?它是怎样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对待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条件呢?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唯物辩证法条件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席文启 《新东方》2006,(8):55-62
一、关于政治概念(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关于政治,马克思恩格斯有以下主要论述:“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1“]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2]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  相似文献   

19.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即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互相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互相排斥”是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属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矛盾就是双方既同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双方的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又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世上事物并不雷同,这是因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发展”与“变化”的区别在辩证的发展观中,“发展”与“变化”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从哲学涵义来看,“变化”是“改变”的意思,它是指包括“发展”在内的事物的一切变动。而“发展”虽然也是一种变化;但“发展”所以被称为“发展”,其根本的标志则是指:事物在规模、结构、程度、性质上发生了大的变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