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奋斗目标,彰显全省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发展充满了信心,指明了贵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两条底线的具体落实,以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贵州的生动实践,并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符合生态文明的贵州发展。荔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以及生态基础之上的旅游产业。如何把生态旅游资源转变经济资源,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2.
正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国世界遗产数最多的省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拥有影视资源的"富矿"。近年来,贵州在重要时间节点上进行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寻找文化符号,讲述贵州故事,集中资金和力量走大制作的精品化影视道路。本栏目陆续推出"贵州与电影"系列报道,讲述镜头背后的贵州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国世界遗产数最多的省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拥有影视资源的"富矿"。近年来,贵州在重要时间节点上进行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寻找文化符号,讲述贵州故事,集中资金和力量走大制作的精品化影视道路。本栏目陆续推出"贵州与电影"系列报道,讲述镜头背后的贵州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国世界遗产数最多的省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拥有影视资源的"富矿"。近年来,贵州在重要时间节点上进行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寻找文化符号,讲述贵州故事,集中资金和力量走大制作的精品化影视道路。本栏目陆续推出"贵州与电影"系列报道,讲述镜头背后的贵州故事。  相似文献   

5.
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国世界遗产数最多的省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拥有影视资源的"富矿"。近年来,贵州在重要时间节点上进行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寻找文化符号,讲述贵州故事,集中资金和力量走大制作的精品化影视道路。本栏目近期推出"贵州与电影"系列报道,讲述镜头背后的贵州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既面临全国结构性生态环境问题,又面临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省情;既面临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后发赶超的紧迫任务,又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绿色转型发展的挑战。同时,山清水秀生态美是贵州最大的优势,是贵州的金字招牌,是最宝贵的财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嘱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把贵州"最大优势"巩固好、提升好、利用好,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效利用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正得到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业也望成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前景发展生态旅游业自一九八六年墨西哥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提出后,已在全球快速发展,主要以国家公园的形式,建立和发展生态旅游业。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上世纪的一九九零年全球生态旅游产值达到了2,000亿美元。目前全球的生态旅游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0—15%,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中国自八十年代以来,也逐步建立了一些集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包括国家公园和自…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绿色发展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逐绿而行,久久为功。国发[2022] 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势能,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制度体系,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生态文明、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恒  蒋梦  朱梦怡 《当代贵州》2023,(33):40-4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林业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绿色成为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贵州,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这里的山,峰峰相连;这里的绿,苍翠欲滴;这里的林,世世代代哺育着勤劳的贵州人民,时时刻刻守护着祖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为持续推动我国“双碳”目标与黑龙江省振兴发展决策部署的双向融合,黑龙江省依托丰裕的生态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群策群力,发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生态合力,守护好黑龙江资源禀赋,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中积极履职尽责,打造黑龙江生态样板,蓄力黑龙江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振兴,为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定向领航。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对贵州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意义重大。近年来,贵州结合实际,整合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13.
尚宇杰 《当代贵州》2022,(11):58-59
3月9日,天气晴好,游客漫步遵义市湄潭县的乾艺梅园景区花海内,闻香赏梅,感受春日之美. 湄潭近年来以游客为中心,打造个性化的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业态,让每一个游客流连忘返,成为乡村休闲游首选地之一.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对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享生态文明发展红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全国首批三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提供了什么样的"贵州智慧"?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特专访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美钧。  相似文献   

15.
正大生态是贵州三块长板之一,生态是贵州的底线和底色,也是机遇和红利。立足生态资源,促进产业升级,贵州各地在努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生态底线与发展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一起建。贵州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写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在弯道取直、跨越发展进程中,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修复治理到生态法治、考核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引人  相似文献   

16.
雷云  张丽  朱江 《当代贵州》2013,(1):36-37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既事关发展、又事关民生,既事关当前、又事关长远。过去几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更好地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展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当代贵州》特开设"美丽中国·生态贵州"栏目,多角度展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用图片还原贵州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与世界相互映照,贵州是观察世界的视角,并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智慧;世界是展示贵州经验的舞台,并为贵州升级发展提供新的启迪。"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贵州的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不仅满足贵州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在探索中国民族贫困地区充分发展、平衡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生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9.
赵建军 《当代贵州》2008,(10):40-41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把贵州的资源、环境比较优势转变成后发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主张,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遏制环境污染加重势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引导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同时资源环境比较优势显著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包括生态文明论、生态生产力论和生态民生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针对池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过度开发现象较严重和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注重保护性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池州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