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顺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开展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工作,深化内涵,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2.
正发端于余庆的"四在农家"创建工作,在遵义市不断创新示范,形成贵州新农村建设载体,进而演变为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品牌,十五年来,经历了县、市、省三级党委政府主导推动的实践和探索。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坚持党政引导,群众主体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始终把牢创建方向,不断探索创建经验、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内容和外延。始终积极引导和鼓  相似文献   

3.
媒体看贵州     
《当代贵州》2015,(4):7
<正>贵州:美丽乡村建设将在"美"字上做文章"建设农村之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方面。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在‘美’字上做文章。"1月11日召开的贵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说。据悉,2015年,贵州省农委将有选择性地打造一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型示范点和一批普及型示范点。通过抓点、带线、扩面,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使"路边"和"山背后"的景色一样优美、农民生活同样舒适。  相似文献   

4.
<正>遵义市新蒲新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注重山水、田园风光的保护与修复,形成以一个轴心点为引领,多点开花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格局。遵义市新蒲新区自2010年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来,立足抓精品点(带)创建,以点促面,坚持产城景一体,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注重山水、田园风光的保护与修复,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定位、高起点建设,形成以一个轴心点为引领,多点开花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灵武市作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及自治区部署,把推进农村厕所改革作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按照"统一规划、先川后山、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结合市情区情,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和乡村改厕,走出了一条和谐建设宜居宜业的新路子。做法先进,成效显著,被中央文明办破格提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单位,走在了全区前列。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近年来,吉安市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围绕创建"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7.
<正>安顺市以富民利民惠民为根本,以"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为抓手,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支撑,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入秋后的安顺,景色宜人,随着三千亩紫王葡萄成熟上市,果园深处的普定县城关镇陇财村游人络绎不绝,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喝一口布依美酒,吃一顿布依美食,感受美丽乡村的风采。果蔬采摘、田园观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店……安顺市通过"四在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6,(1)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十分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和新要求。省委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新部署,重点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强项、主攻弱项,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以下简称"双建"工作)。一、深刻认识"双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双建"工作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重大举措,是牡丹江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对  相似文献   

9.
正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新印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对印江自治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总结经验,提供参考。一、印江自治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印江县"美丽乡村"建  相似文献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改造"空心村"入手。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的"村落整治"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同享受现代化和城市文明的成果。农村社区建设应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胡亮 《当代贵州》2014,(19):38-39
正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的形式做出一个践行生态文明的"美丽"承诺。"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将本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践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20,(13)
正国家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并在2014年2月正式发布了包括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在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发展模式。不同的美丽乡村创建和发展模式各有侧重,但是总体上突出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和矛盾,如规划建设千篇一律,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建设资金不足和农民收入较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低等问题造成美丽乡村发展后劲不足。邹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注重"形象美"又注重其"内涵美"的挖掘和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乡村儒学,打造美丽乡村政德教育教学点,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德"教育相结合等做法促进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发展后劲与村民幸福满意度,实现了宜业宜居的"美丽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建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响应建阳市政府建设"美丽乡村"号召,以联社党委为中心,融入业务抓党建,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四大保障、四项工程、三种机制"构建助推美丽乡村党建模式,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一、精心构建四大保障,引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靠先进思想统领发展。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建阳联社党委要求全体员工要牢牢树立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宗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金融职业道德观,大力弘扬"信用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直面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不强、治理焦距不细、工作合力不足、群众参与不够等问题,坚持"建美丽庭院、树文明新风"理念,把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开展"新风小院"创建工作,通过小院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把治理效能有效覆盖到乡村最末端,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在"新风小院"创建工作引领推动下,荣昌已有2...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5,(11)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正确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再次重申生态环境质量问题,要求质量总体改善。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内涵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7,(12)
正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西侧,是安吉践行"两山"理念,创建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余村依靠三个石矿,开采销售石灰岩并办起水泥厂。"石头经济"红红火火,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二三百万元。2003年起,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安吉县也随之提出建设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别从农村卫生环境、村庄文化生活、"美丽乡村"的具体建设等方面,考察基层干部群众对当前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度、需求和意见。同时,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乡村社会个体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还存在行政主导推动、建设内容单一和同质化等问题。为此,作者建议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