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各地围绕"一县一业"等工作思路,积极申报使用扶贫产业子基金,发展了一批优质项目和特色产业,扶持了一批农业企业,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增收。贵州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指出,要重点抓好扶贫产业子基金落地使用,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同步安排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2017年初,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正式启动,计划投资1200亿元,存续期限10+N  相似文献   

2.
<正>以政府为主导,合作社(企业)为依托,贫困户为主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和产业发展资金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为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持,形成了政府对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强化了贫困户的脱贫意愿。然而这种"造血式"扶贫是否具有持续的"造血"功能,贫困户脱贫之路能否走得更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参与党校不同班次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研讨交流的同时,到青海东部山区一些典型贫困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我们发现:扶贫产业在对贫困户的生产要素整  相似文献   

3.
正施秉县持续深化产业革命,优化产业结构,抓实利益联结,努力增加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收入。"一分钱不用投就能享受分红当‘股东’,这么好的事我马上签。"8月10日,施秉县马溪乡的贫困户吴永富在《马溪乡2018年产业发展扶贫项目贫困户利益联结告知书》上,郑重签下名字。据悉,马溪乡已确定将2018年发展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产业的294.5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注入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全年预计分红23.56万元以上,覆盖420户贫困户。7月24日,贵州全面发起2018年脱贫攻坚"夏秋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底,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发挥产业基础好、辖区企业多、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将金融扶贫政策、企业融资及用工需求、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金融扶贫,创新探索"产金互促541"金融扶贫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7,(14)
正近年来,明水县崇德镇从"思想扶贫、产业扶贫、保障扶贫、民生扶贫"四大领域精准施策,脱贫攻坚。一、崇德镇产业扶贫的实践围绕杂粮、瓜菜、畜牧、光伏、劳务五大产业,崇德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没门路、没保障、赔不起的问题,加快了贫困户融入产业链的步伐,让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镇五个产业带动90%以上贫困户参与,户均增收4000元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省各金融机构积极作为,打造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助推脱贫攻坚,助力同步小康。贵州大力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创新设立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原扶贫产业子基金),围绕农村产业革命12大特色产业,带动一大批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扶贫小额信贷惠及60万贫困户。这是贵州创新金融产品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案例。实现精准金融服务,探索多样化金融工具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是贵州金融业一直努力的方  相似文献   

7.
正"企业下乡拓宽致富路,工业扶贫带动产业兴。"贵州在引导企业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吸纳贫困户就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方面成效显著。5月28日,贵州电信第三批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全部竣工,在2017年底实现村村通4G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村村通光纤,贵州行政村正式进入光网时代。贵州全省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在解决了农民入网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发挥了宽带网络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松桃县长兴堡镇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探索"三个四"有力举措,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产业长期兴旺的"长兴"路。科学设计"四定"。一定规划。坚持高规格设计、高起点规划,把农业园区规划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建设等有关规划相结合,做到多规合一。二定政策。将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给园区贫困户,统一入股贵州健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铁皮石斛产业,贫困户和公司按6:4比例分  相似文献   

9.
正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贫困地区发展自己的产业,有利于由"输血"变为"造血",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贫困户融入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持续增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可以说,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主要途径和根本之策。赤峰市巴林左旗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攻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笤帚苗产业、特色优势养殖业、新型农  相似文献   

10.
正金融机构紧抓全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将支持旅游发展和金融扶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投资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随着县县通高速到走进高铁时代,贵州大交通网的建设为贵州发展大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和大便利,开辟了大空间,旅游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贵州旅游总人数3.5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6.6%,旅游总收入3140.58亿元,增长40.1%。投资旅游就是投资未来,这也是金融发展新机  相似文献   

11.
滕飞 《新长征》2020,(1):31-31
图们市与宁波市北仑区结对帮扶以来,两地依托君子兰种植宜活、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要求较低等特点,推进君子兰产业发展,通过援建项目支持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到户订单"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通过两地联动带动市场开拓、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收益分配,构建了"扶贫企业+基地+贫困户"以及"产创销"一体的君子兰产业东西部扶贫协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金融扶贫精准发力,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拓宽了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途径与渠道。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决胜大扶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既需要全省上下坚定的担当、苦战的干劲,也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8月30日,贵州正式发布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令,明确要求大抓产业脱贫攻坚,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群众尤其是贫困户;要大抓教育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  相似文献   

13.
正六枝借小城镇建设之力,在多元化产业发展中推广"三变"改革,同时也让易地扶贫搬迁、"特惠贷"等项目精准惠及贫困户。在产业转型的蜕变中,如何走好脱贫攻坚之路?六枝借小城镇建设之力,在多元化产业发展中推广"三变"改革,同时也让易地扶贫搬迁、"特惠贷"等项目精准惠及贫困户。特色小镇带动"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4.
正黄平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嘱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深化精准脱贫作为当前的最重大任务,探索"党支部+N"产业党建模式,深化改革,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党建扶贫新路子,形成基层组织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格局。"党支部+跨区产业"抱团发展促共赢。通过"党支部+协会+贫困户"运行方式,以种养殖专业协会为平台,采取支部抓协会、协会扩产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与金融扶贫有机结合,创新探索出"产金互促541"精准扶贫新模式,取得良好反响。金融如何在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产生积极作用,本刊采访了铜仁市政府党组成员,大龙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东来。  相似文献   

16.
正罗江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60户,8487人,其中65%是因学、因病、因残、因老致贫,35%属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致贫。我们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基础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开出精准脱贫新"药方",全力拔掉"穷根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打牢产业脱贫基础坚持将精准脱贫与农业产业发展一起谋划,以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发动贫困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靠辛勤劳动摘掉  相似文献   

17.
赫章香葱     
正2016年,赫章县引进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松林坡乡,建立香葱种植基地3320.8亩,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秉承绿色、合作、共享、示范的发展理念,建立了"11235"扶贫带动机制,把小香葱做成大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明显。基地根据每个市场的不同需求,细分为广州园、长沙园、浙江园、重庆园、上海园  相似文献   

18.
正极贫乡镇黄平县谷陇镇过去1年多时间里,减少了贫困人口1.3万多人。作为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黄平县谷陇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53人。2017年以来,谷陇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举措,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过去一年  相似文献   

19.
正铜仁高新区积极探索产业促就业的扶贫新模式,着重解决产业发展、贫困户创业就业两大关键难题,有效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寒冬时节,走进铜仁高新区"858"易地搬迁扶贫小区,在龙称和的新家里,一家5口正围着火炉吃午饭,其乐融融。龙称和原来是铜仁高新区大兴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顾军生阳新军胡群)近日,冷水滩区出台了《2017年冷水滩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冷水滩区2017年扶贫产业项目"以奖代扶"实施方案》,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策,通过入股、委托等方式盘活贫困村、贫困户的山地资源,引进能人发展农村,带动农村,拓宽了村级产业发展路子。2017年区财政整合资金1800万元,区直后盾单位筹集资金300多万元,集中用于振兴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区31个贫困村新建优质稻、蔬菜、西瓜、柑桔、白茶、油茶、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带动3456户贫困户增收。该区出台的"以奖代扶"政策,点燃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的希望之火,2017年对发展特色产业的4847户贫困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