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务院扶贫办将支持帮助贵州打造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样板省,为全国扶贫开发探索新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中财办、中农办将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顶层设计,在扶贫经验总结、扶贫制度创新、扶贫政策制定等方面为贵州提供更多帮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说。贵州五年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并惠及广大民生。  相似文献   

2.
唐劼 《当代贵州》2014,(24):50-51
正黔西南农信社在服务"三农"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探索,给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乡。倘佯在美丽的万峰林,这片依照"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要求建成的美丽乡村,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村寨道路宽阔平坦、溪水清澈透明、民房错落有致,让人颇有置身于世外桃源之感。这一切,不仅得益于黔西南州  相似文献   

3.
正安顺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工作,深化内涵,全面推进。创建了塘约、浪塘、九溪、大坝、小河湾、秀水、马鞍山、高荡、石板井、格井、三合苗寨、石头寨、桃子等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已覆盖全市95%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40万人,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像珍珠一样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在黔中大地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经营好乡村的旅游、村舍、生态等资源,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生产效益、生活品质、生态价值,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相似文献   

5.
正发端于余庆的"四在农家"创建工作,在遵义市不断创新示范,形成贵州新农村建设载体,进而演变为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品牌,十五年来,经历了县、市、省三级党委政府主导推动的实践和探索。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坚持党政引导,群众主体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始终把牢创建方向,不断探索创建经验、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内容和外延。始终积极引导和鼓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就地就近城镇化紧密结合,推动美丽乡村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提质转型,提升了乡风文明,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刘成彬 《当代贵州》2014,(23):49-49
正路边青瓦白脊房、水果蔬菜养殖场、通村通组水泥路、休闲还有娱乐场……一道道靓丽风景折射出石阡县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同步小康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今年,石阡县紧紧围绕2020年与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派出1318名驻村干部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用帮扶星火点燃同步小康燎原之势。"富"在农家产业发展把头带"现在,我们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了,村里有了产业,群众致富就有了盼头。"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湖村村  相似文献   

8.
正一、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新定位、新要求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内涵,以实现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的‘六个小康’为抓手,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解决好统筹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增强人文感召力,善做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草、山丘等  相似文献   

9.
<正>遵义市新蒲新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注重山水、田园风光的保护与修复,形成以一个轴心点为引领,多点开花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格局。遵义市新蒲新区自2010年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来,立足抓精品点(带)创建,以点促面,坚持产城景一体,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注重山水、田园风光的保护与修复,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定位、高起点建设,形成以一个轴心点为引领,多点开花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格局。  相似文献   

10.
段芳 《当代贵州》2014,(29):46-47
盘县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新动力,按照突出“一个目标、五个注重”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盘县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新动力;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工业化、助力城镇化的新引擎;作为推进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新途径,作为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江口县紧紧围绕贵州省委、铜仁市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安排部署,坚持"三个优先",抓好"三个环节",结合"三个重点",探索走出一条江口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坚持"三个优先"力求实现美美与共规划引领优先。始终把规划引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秉承"精而特、生态与文化并重"理念,做到依山就势、天人合一、记得住乡愁。围绕梵净山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示范  相似文献   

12.
胡亮 《当代贵州》2014,(19):38-39
正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安顺市以富民利民惠民为根本,以"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为抓手,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支撑,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入秋后的安顺,景色宜人,随着三千亩紫王葡萄成熟上市,果园深处的普定县城关镇陇财村游人络绎不绝,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喝一口布依美酒,吃一顿布依美食,感受美丽乡村的风采。果蔬采摘、田园观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店……安顺市通过"四在  相似文献   

14.
叶蓁等 《当代贵州》2013,(36):36-37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什么?硬化水泥路蜿蜒农田间,石木结构房屋窗明几净,小轿车停靠各家院落,仿古路灯沿街排立格外耀眼。走进青山掩映的村庄,穿梭于青石铺就的巷道,憩息在石墙石瓦的屯堡小院,品尝清新爽口的农家饭菜,体验种菜摘果的农村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很好,黔北民居看着就有美的享受,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26个省(市、区)的近30万人到湄潭参观考察。湄潭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成为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有力抓手,更是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区)"。一、主要做法(一)产业支撑,群众致富。一是  相似文献   

16.
媒体看贵州     
《当代贵州》2015,(4):7
<正>贵州:美丽乡村建设将在"美"字上做文章"建设农村之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方面。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在‘美’字上做文章。"1月11日召开的贵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说。据悉,2015年,贵州省农委将有选择性地打造一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型示范点和一批普及型示范点。通过抓点、带线、扩面,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使"路边"和"山背后"的景色一样优美、农民生活同样舒适。  相似文献   

17.
马红梅 《当代贵州》2017,(45):12-13
从2013年起,贵州以"六项小康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涌现了一大批美丽乡村,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乡村发展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8.
<正>"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绘就了新时期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如何实现这一梦想?仁怀市五马镇通过"七个转型",找到破题答案。地处美丽赤水河流域的仁怀市五马镇,以推动茅台流域东升农场园区、仁怀·台湾生态农业博览园、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投资转型、产业转型、身份转型、经营转型、收入转型、治理转型、环境转型"七个转型",重新激活农村资源,加快全镇全面小康步伐。如今,走进生态重镇五马,康  相似文献   

19.
<正>截至2014年,贵州电网已投入70.9亿元推进贵州"小康电"建设,使全省7835个村寨用上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电力。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和南方电网公司的安排,贵州电网公司超前服务,主动作为,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康电"行动计划。截至2014年,已投入70.9亿元推进贵州"小康电"建设,投运35千  相似文献   

20.
红渡新景象     
正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坐落在乌江边上,距大乌江集镇2公里,原名岩门,因1935年1月红军在村中回龙渡口率先突破乌江、北上遵义而改名红渡。在这片红军当年浴血奋战的土地上,目前正在探索"旅居农家"建设的新路径,寻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