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心理是支配腐败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的复杂心理现象的总称。腐败心理不仅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其构成要素的组合状况和特点还决定了腐败行为的性质、类型和发生频次。因此,抑制腐败心理的生成,需要培育积极的心理动力结构要素、合理的心理认知结构要素和有效的心理自控结构要素,从源头上构筑起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防线。  相似文献   

2.
我国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收礼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行为是一种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动摇社会根基的行为。我国目前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收礼的规定有很多的漏洞,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被馈赠"等多种形式掩盖起来。这种变相的受贿行为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本文就是结合反腐败这一重要课题,对我国目前这一方面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克 《检察风云》2014,(19):14-15
长期以来,人们将腐败行为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认为腐败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事实上,纵观全球各国的反腐败经验,在制度反腐之外,廉政文化建设对官员心理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各国廉政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经验尤其值得重视,如果说制度反腐是"治标",那么从文化层面对社会心理反腐就是"治本"。  相似文献   

4.
邬金浜 《检察风云》2011,(12):17-17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规则",背离"显规则",追逐不法利益,固守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5.
田湘波 《检察风云》2014,(11):26-27
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记者会上"自曝家丑"时称,两宗有关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件正在调查。这是治理腐败进入科研领域的重要信号。要治理科研腐败,就要懂得什么是科研腐败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预防和惩治科研腐败。根据腐败行为发生的领域或部门及其作用的领域来看,可以区分为政治领域腐败、经济领域腐败和社会领域腐败等。政治领域腐败主要是指公共权力部门的腐败,经济领域腐败主要是指企业的腐败,社会领域腐败主要是指非政府领域腐败,也叫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领域的腐败。社会领域腐败,如从社会权力机制而言,是权力滥用的表现;从社会伦理环境而言,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恶果。  相似文献   

6.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1,(10):225+227-225,227
"村官"虽小,影响却大,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但从近年来我区的司法实践上看,"村官"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贪腐手段花样翻新、涉案金额持续上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因"村官"腐败引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一个严峻问题。"村官"腐败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制度和现实原因,本文以一起典型的"村官"腐败案件进行分析,对"村官"腐败产生的原因、具体手段、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从加强监督权方面探讨遏制"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君 《中国监察》2013,(17):64-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刘纪舟所著的《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就是一本反腐倡廉教育心理疏导的好书。贪官走向腐败犯罪,源于各种动机和心理因素。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一般犯罪者”与“腐败犯罪者”不同之处在于,腐败犯罪者犯罪前都有较好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绝大多数学历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许多人在贪污受贿前,都曾经想做清官、好官,想为老百姓办事。那么,他们在实施腐败前有什么样的心理,实施腐败过程中心理如何演变,陷入牢狱之灾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都是全书重点研究的内容。它对于树立预防腐败意识,培养廉洁心理,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集体腐败是腐败的重要形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众心理、群体思维、去个体化、旁观者效应等都对集体腐败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传统预防和惩治集体腐败的方法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来预防集体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谭永强 《法制与经济》2008,(14):83-84,99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蒋文兰 《中国监察》2009,(18):18-19
近年来,甘肃省从寻求科学的预防腐败途径,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人手,主要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要针对腐败行为发生所依赖的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在构建权力、动机和机会三道防线上做出不懈的努力。针对当前甘肃预防腐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继续与科研院所合作,  相似文献   

12.
彭报 《中国监察》2013,(21):44-45
现实中的多数案例表明,腐败是一个渐进式的行为,是行为人贪腐心理通过自身不良行为的反馈,逐渐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关键期或敏感期,在这个时机“抓”,可以事半功倍,错过了则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3.
腐败有其历史根源 ,而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腐败行为的主体分为三大类 ,要根治、铲除腐败行为 ,必须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即对权力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种新的腐败类型逐渐浮现,这就是信息腐败。信息资源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腐败与备受公众关注的贪污挪用公款、卖官买官等腐败行为相比,更具隐蔽性,是一种难以察觉的腐败新"黑洞"。  相似文献   

15.
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腐败的滋生蔓延,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因此,加强惩治和预防制度体系的建设是防腐于未然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构建抑制腐败诱因、严格权力运作程序、及时有效监督、增大腐败成本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以期从源头上堵塞腐败发生的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16.
黄灵 《检察风云》2010,(22):40-40
伴随民众的强烈呼声,以及我国打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腐败分子也提高了腐败行为的"技术含量",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性贿赂、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7.
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曾经定义:亚腐败是这么一种现象,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定不了罪"、"找不到责任人"的亚腐败在某些领域已被司空见惯,吃喝风、奢侈浪费风更是比比皆是,它所表现出的观念腐败和过程腐败,让社会肌体出现了某种"亚健康"症状。  相似文献   

18.
卢焱 《法制与社会》2013,(13):163-164
腐败作为一种非常态化的经济现象,已经严重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经济腐败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腐败行为。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腐败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探讨了腐败产生的经济危害以及开展反腐倡廉的经济意义,论述了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反腐倡廉斗争的几点建议,指出了只有坚持不懈反腐倡廉,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一条绿色的阳光通道,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腐败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顽症,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探求腐败发生的根源无疑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文章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除了依靠制度建设以外,还必须从心理源头上控制腐败动机。文章结合案例总结了腐败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又从检察机关的角度,分析了廉政宣传工作的现状和完善对策,以求更好地预防和遏制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遏制腐败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目前腐败现象的特点,对腐败行为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了腐败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阻碍社会的发展,论证了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缺乏制约机制是导致目前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建立制约机制和实施相互制约的诸项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