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图片新闻     
正2012年11月27日,经公安部批复,同意依托广东省公安厅和中山大学,设立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图像智能编目与检索技术"、"视频监控系统联网与信息共享技术"、"目标特征提取、识别与行为智能分析技术"和"基于公安业务的视频图像应用技术"。2012年12月20日,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揭牌暨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时任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公安厅长梁伟发,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局长厉剑,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谭晓准为实验室揭牌。  相似文献   

2.
《警察技术》2014,(1):73-73
<正>去年底,公安部正式公布了新增的1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名单,至此,公安部共建立了2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完善布局、健全体系,进一步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强警中的重要作用,从2月开始,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经过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综合评议等程序,对全国各单位推荐申报的50个实验室进行了层层筛选。在痕迹检验鉴定、证件防伪、痕迹科学与技术、警犬技术、建筑消防工程技术、消防应急救援装备、道路交通安全、警用装备技术、警务物联网应用  相似文献   

3.
统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在进人身份识别的主市场、目前政府和企事业部门应用最普遍的统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纹。指纹阅读机正在集成到计算机键盘上。然而由于指纹容易使人联想到犯罪,而且指纹读取可能存在失误,这些因素使它在某些应用场合有些不足。统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厂商承认,没有一种统计生物特征适用于所有情况。这取决于统计生物特征的精度、价格和强迫感等特性。 目前正在研究的虹膜识别技术可能是我们寻找的最佳技术,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统计生物特征技术。它通过眼睛的颜色图样来识别人。由于它是一种无侵扰识别过程,几…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认证手段,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益受到广泛重视,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熟,各种识别设备大量涌现,本文以指纹、人脸、虹膜等三种生物特征为重点,对常见识别设备的技术特点、种类、功能、用途、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认证手段,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熟,各种识别设备大量涌现,本文以指纹、人脸、虹膜等三种生物特征为重点,对常见识别设备的技术特点、种类、功能、用途、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刊 《警察技术》2014,(1):74-74
<正>2013年12月19日至20日,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和广东省公安厅联合主办、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3年度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暨新增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启动工作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李春生到会并致辞,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厉剑局长、谭晓准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协副主席、工程院院士邓中翰  相似文献   

7.
<正>人脸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是继指纹识别后最受关注的一项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与虹膜识别、指纹扫描、掌形扫描等技术相比,有着直观、隐蔽、友好等多项独特优势,在户籍查重、视频侦查、出入境管理等多个公安业务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人脸识别仍是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亟待通过算法的改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因其自身的优势,在警务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但在实践中存在认识不足、应用狭窄、研究缺乏、数据库建设缓慢等问题,进一步发挥生物识别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9.
新闻资讯     
正2008年8月18日,经公安部批复,甶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公安局、深圳市公安局共建法医病理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幵展法医现场学、法医病理组织学、法医血迹学、法医昆虫学、法医人类学、5圭藻检验等学科研究应用。2012年9月10日至160,法医病理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在广州举办"中外法庭科学新技术研讨培训班",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郭少波、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谭晓准、刑侦局副局长温道军以及以色列、俄罗斯专家和国内专家、技术骨干共350人出席了交流会。  相似文献   

10.
生物识别是靠人体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指纹识别是生物 识别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详细讨论了指纹识别技术的以下概念:生物识别、指纹识别的特点、指纹识别的发展、指纹识别系统设计的技术问题、指纹识别技术在手机和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建立指纹识别规范和标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翁南洲 《公安学刊》2006,(4):101-103
传统的以密码为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反恐、刑侦、信息、金融等行业高安全性的要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指纹、脸像、虹膜、声纹、DNA、手形等识别技术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当前,国际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应用在防恐安检、信息网络安全、金融银行领域、政府人口管理、重要场所和高档住宅、单位和企业考勤管理、司法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警察技术》2000,(3):17-18
本刊特约通讯员成都报道 :成都银晨网迅科技有限公司(www.ycdc.com.cn)成功开发出的天目面像识别系统填补了国内生物识别技术的一项空白 ,被认定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12月 ,国家科技部将其列为1999~2000年度国家“863”计划项目 ,且于2000年4月21日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面像识别技术联合实验室” ,以此推动中国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一、面像识别技术概述1 面像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个体所固有的唯一…  相似文献   

13.
高峰 《人民公安》2010,(12):58-59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正王传海,副主任法医师,深圳市公安局DNA实验室主任、公安部刑事技术青年人才。王传海同志于2008年主持完成的公安部科研课题"人指纹的生物学个体识别及法医学应用研究"获公安部科学技术三等奖,是深圳刑事技术获得的第一个公安部奖项,研究中建立的微量物证检验方法在多起案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2013年,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就产前无创亲子鉴定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正陈朝武 1956年出生,工学硕士,一级警监,二级研究员。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原副所长现任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委员会(TC100)副主任;公安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安防行业及信息化应用领域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6.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典型应用,在国防、金融、司法、商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与认可。基于现实复杂视频监控环境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利用监控环境下的低质量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的高清原像进行比对识别,进而确定人员的身份是面向安全防控的典型应用。本文对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作系统分析,总结现有方法的优劣,并简要介绍常用的视频数据库和实验结果,最后展望动态人脸识别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图片新闻     
正2014年5月20日至23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在北京召幵,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携带研发的VCS视频图像采集摘要比对器系列产品参加警博会。图为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同志参观展台。  相似文献   

18.
《警察技术》2014,(3):21
<正>为推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推广和普及公安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我刊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科技基础工作指导处联合陆续推出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相关专题。本期以道路交通管理技术为主题,重点介绍和展示依托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和依托于安徽省公安厅的城市交通管理集成  相似文献   

19.
人脸识别技术是智能时代发展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当智能社会普遍采用机器“刷脸”的方式来证明个体身份时,会带来各种风险,包括技术自身的风险与技术滥用的社会风险。从治理的视角看,建构一个包括伦理原则和技术监控机制的治理框架,能及时减少甚至化解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危害,体现技术“善用”的人文向度。  相似文献   

20.
李徐周 《青年论坛》2004,(1):141-143
生物特征识别是一种根据人体自身所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识别身份的技术 ,即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 ,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 (如手形、指纹、面部特征、虹膜、视网膜等 )和行为特征 (如笔迹、声音、步态等 )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