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诞生于“婴儿室’的《北风吹》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凶狠的地主用逼债的方式逼死了佃户,并在霸占污辱了佃户的女儿后,欲杀害她。在地主家好心的佣人帮助下,佃户女儿逃进了深山,从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浑身长满了白毛,成了白毛女。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的救助下,白毛女回到了人间,又过上了人的生活。这个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在延安广为流传。 为了给党的七大献礼,延安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根据这个故事,精心创作出了一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大型革命新歌剧剧本,取名《白毛女》。 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  相似文献   

2.
歌剧《白毛女》是亿万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炙人心弦的著名文艺精品,她曾教育、激励了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并为中国文艺宝库增添了异彩。那么,歌剧《白毛女》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1946年春,我在国统区北平新华分社《解放》报(即解放三日刊)工作时,曾听到美术家蔡若虹同志为我讲述他在延安看歌剧《白毛女》,喜儿是由王昆扮演的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王昆的名字.不久,我到张家口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学习,第一次有机会观看由学校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和由王昆扮演的喜儿,这是我到解放区受到的第一次生动形象的阶级教育课,它使我激动了好久好久.  相似文献   

4.
《白毛女》原型罗昌秀,这位经历了新旧中国两种制度风风雨雨的老人,如今在她的家乡四川宜宾凤仪乡一座简朴的农家小院里过着平静、悠闲的幸福生活。罗昌秀因其特殊的经历备受瞩目,这正是: 旧中国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真实的白毛女》,以现实生活中的“白毛女”罗昌秀,同艺术家塑造的舞台银幕形象“白毛女”喜儿对比的手法,再一次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弘扬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 笔者与罗昌秀是同乡,对其遭遇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应邀参与了《真实的白毛女》的拍摄。  相似文献   

6.
正"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一曲"北风吹"拉开了歌剧《白毛女》的序幕。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次公演,演出盛况空前,观众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该剧是中国新歌剧起步的一个里程碑。延安诞生新歌剧《白毛女》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相似文献   

7.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本期封面照片,是一张您熟悉的面孔。四十多年前,电影《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震撼了一代人,也把22岁的田华推上明星宝座,倾倒了几代人。当您看到这位至今仍风彩照人的银发老太太时,一定想知道《初入景坛的田华》是什么模样,想了解她由一名普通舞台演员成长为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奇特经历。  相似文献   

9.
贺敬之的名字是与当代中国诗歌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半个世纪以来,他以辉煌的文学成就、始终如一的艺术主张及在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卓越建树,蜚声世界文坛。在他的作品中,歌剧《白毛女》成为我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长诗《回延安》、《在西去的列车上》等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歌曲《南泥湾》等至今传唱不衰……一部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如一座座耸立的奇峰,让人高山仰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贺敬之文学馆馆藏歌剧《白毛女》在1951年获得的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奖章及证书(2004年由写作者贺敬之捐赠)被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评为一级革命文物。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新歌剧,在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性,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近80年来盛演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曾多次拜访贺老,  相似文献   

11.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一曲“北风吹”拉开了歌剧《白毛女》的序幕。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次公演,演出盛况空前,观众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该剧是中国新歌剧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6,(4):2
正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这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派、中国风格的完美统一,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在纪念《白毛女》首演70周年之际,舞台艺术、电影艺术工作者同心协力,与时俱进地用3D舞台艺术片的形式精彩呈现了《白毛女》舞台艺术的精髓,向观众奉献了一部电影精品。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交响乐团参加演出,主要演员有雷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10,(2)
<正>门神是我国民间春节期间贴在门上驱邪的神像。产生于40年代初期的歌剧《白毛女》中有一个情节,农家姑娘喜儿用歌声描述了门神的威武:"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在这一伟大历史文献指导下,延安及全国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划时代的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品。歌剧《白毛女》就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传世佳作。歌剧《白毛女》在解放区影响之大,世人皆知。但它作为延安产生的人民革命文艺,首次进入和平解放的北平城,为国民党起义将官和城市大学生演出,又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丁帆是剧中大锁的扮演者,现将这段喜儿进北平前后的亲历亲闻讲给后人听听。它告诉人们:革命文艺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  相似文献   

15.
正"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的唱段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传唱不衰。王昆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也是《白毛女》中"喜儿"的首演者,多少重量级的首长因为观看她的演出而被感动得落泪。王昆那天籁般的嗓音,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和她那具有艺术天资的表演功底给几代中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喜儿"成就了王昆,使她成为中国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昆这位《白毛女》首席"喜儿",可谓中国民族唱法的  相似文献   

16.
正"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首传唱了整整70多年的《北风吹》让人们难以忘怀。70多年前,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时,陈强饰演的恶霸地主黄世仁没有被枪毙,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讨论评价这部戏时时,刘少奇说:"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应该枪毙。"以后再演《白毛女》时,剧情作了改动,黄世仁被当场枪毙。"白毛女"的原型歌剧《白毛女》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贯彻  相似文献   

17.
孟昭庚 《世纪风采》2013,(12):37-40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歌剧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18.
歌剧《白毛女》诞生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盛 《党史博采》2003,(6):9-14
20世纪中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艺界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是亿万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著名文艺精品,她曾教育、激励了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并为中国文艺宝库增添了异彩。 《白毛女》的故事素村源于晋察冀边区一座神庙里隐藏着的一位“白毛仙姑”  相似文献   

19.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F0002-F0002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目首排于1958年,在北京一炮打响,从此便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享誉海内外。该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中西合壁、史乐结合。《洪湖赤卫队》在借鉴的基础上探求创新。作为歌剧《白毛女》后建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突出展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蓬勃奋发风貌,突出展现了一个特定时期、一个时代的主题精神,从而在歌剧艺术史上永绽里程碑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在天翻地覆的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化精品与文艺杰作,教育、激励与推动着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与巩固新中国而奋斗不止,并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艺宝库,增添了异彩。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今天,我们认真回顾歌剧《白毛女》的产生背景、诞生过程及其轰动效应,其意义恐怕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重温……故事的来源20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华民族处于由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光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大转变的伟大时代,大型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