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城山色半城湖。 在三峡移民搬迁中,基于湖、城、山的独特风貌,开县响亮提出建设“重庆独具特色的滨湖城市”口号。  相似文献   

2.
重庆,一座钟灵毓秀,与生俱来的山水之城。重庆又称渝州。渝者,变也。思变、求变一直是重庆人的梦。纵观华夏与世界,有哪一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与山和水密不可分,能有重庆这样的“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江涛拍城堞,高楼耸中流”的天然胜景呢!伫立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广场上,凝眸江北、南岸苍黛起伏的群山和大江浩荡东去的壮观景象,我时常心如潮涌,思绪连绵……遥想洪荒远古之时,当重庆人的祖先或从三峡溯江而上,或从秦岭顺坡而下,辗转来到这片两江夹持中的嵯峨土地上,面对着蓝天白浪,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坚硬的山…  相似文献   

3.
於常勇 《当代党员》2008,(12):64-66
2007年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提请审议。温家宝总理提笔在文本上勾出“城市”一词,将其改为“城乡”——中国第一部“城乡总规”由此诞生。“城乡统筹”一词从新总规里跳出来,为重庆廓清了未来13年的发展路径。城乡统筹,核心就是扩城。  相似文献   

4.
残墨 《当代党员》2008,(8):46-46
思想的禁锢,比地理的劣势更阻碍发展。如果没记错.很多人都说过.重庆并不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天然场所。世世代代在两江之畔、山崖之边繁衍生息的重庆人,习惯了爬坡上坎。依山而建,傍江而居,也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张非同一般的名片:就像余秋雨说的,是一座“站立”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市委书记薄熙来在“畅通重庆”建设动员大会上提出重庆应该采用“章鱼式”城市规划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什么是“章鱼式”城市规划,重庆应该如何规划建设“章鱼式”城市?为此,本刊特别约请长期关注、研究重庆城市规划问题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撰写了这篇文章。连玉明提出的规划建设“章鱼式”重庆要借鉴“运输带式”城市发展模式、引入“反规划”方法等观点颇有新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严婷 《当代党员》2008,(2):12-15
“在2007年基础上,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超过8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特色更加凸显,将主城区2737平方公里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台阶”……  相似文献   

7.
李春艳 《奋斗》2004,(7):18-19
“经营城市”在我国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大连市为典型代表。现已在全国铺开,并汇集成一股潮流,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世纪现象”。宋法棠书记在省委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城市设施多元化投入、市场化经营,搞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好以地生财,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文章。”在当前,经营城市,既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又是建设美丽富饶黑龙江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万州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已初具规模,但从城市能级、体量、块头和辐射力来看,万州作为重庆第二城,尚有几大软肋。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现在最时尚的口号是——生活向西。大渡口作为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符号象征,正在被放大。从一条街变成一座城,从城市灰瘤变成城市绿肺——这一番天翻地覆的升级换代,仰仗于大渡口区城市管理的三次“变脸”。  相似文献   

10.
杨洋 《当代党员》2010,(8):18-19
“一年种了十年的树”,是重庆这座“山城”发展理念上的嬗变,是这座“水泥之城”演绎为“森林之城”决心的彰显。建设“森林城市”,意义有三——  相似文献   

11.
合川区钓鱼城街道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实力靓丽和谐钓办”为主题,以建成“合川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重庆最美丽城市的展示区、中国知名旅游城市的标志区”为目标,通过“干部为民进农家(进百家,访万户),群众‘议事’进机关”的“双进”活动,实现“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群众所急所盼:帮助群众打通思想瓶颈,解决群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广大群众得实惠”。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员(沈阳)》2014,(6):F0002-F0002
喀左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朝阳市下辖五县二区之一。近年来,喀左县通过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进“五城联创”,即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县”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持续提升,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等称号,连续五届获得辽宁省城镇“绿叶杯”竞赛优胜县等荣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党员》2010,(2):20-21
重庆山城起伏、沟壑纵横,做起来不易,但它比一个大平面的城市要生动,这就好像一个人,高鼻梁总比扁平脸要好看。重庆有山、有水、有层次、有进深,做好了十分耐看。  相似文献   

16.
刘青 《当代贵州》2007,(24):42-42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贵阳市建成了总面积145.6万亩的第一和第二环城林带。这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适宜”的城市生态建设格局。2004年,贵阳被授予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1,(7):F0003-F0003
渝中区是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的中心城区,地处长江、嘉陵江汇流处,三面环水,幅员面积23.71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山城”、“江城”和“不夜城”,是老重庆的“底片”、新重庆的“客厅”。近年来,渝中区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坚定不移地把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作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第一职责,坚持环境引领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纵观1950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发展历程,“多中心、组团式”是一直延续并倡导的城市结构形态。这一城市结构形态,顺应重庆城市发展自然条件,在组团内具有均衡居住、就业、生活、游憩等功能,既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兼顾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世界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刚直辖时,重庆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5年来,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等环境整治工程,重庆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成为全国目前唯一获得“生态中国城市奖”的省级城市。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党员》2009,(2):74-75
铜梁县在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国家首批园林县城和国家级卫生县城之后,近日,该县的龙门街被重庆市园林局评为重庆第二届“十佳”园林市街!这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殊荣。在主城功能拓展区中居于前茅。这得宜于该县县委、县府深深认识到,21世纪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不仅仅是政策、资源优势,更要体现在城市功能、城市魅力、城市吸引力上,据此,浙商最佳投资城市铜梁又站在了开放活城的新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