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通讯》2001,(4):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就要讲实效。实效乃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是不是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呢?这里举两件发人深省的事。一是,有一个精神文明检查团,到一个窗口单位检查。检查那天,来窗口办事的群众很多,检查团问群众一些问题,群众都说很好、检查团刚离开,就听到这些群众说,终  相似文献   

2.
浅议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王文革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依靠人民群众,必须要以《决议》指出的指导思想为指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坚持“从群众中...  相似文献   

3.
群众参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张鸿文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有助于两个文明...  相似文献   

4.
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极好时机。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具体体现在:一是,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精神文…  相似文献   

5.
2008年,达茂旗以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再评选为契机,狠抓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落实,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千里草原奏响了一曲曲精神文明建设的凯歌。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2,(2):37-37
2011年河北省成安县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统领,以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素质为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全县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城市以社区为依托,社区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与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城市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建国以来,特别是自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之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不少差距,还有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问题。本文立意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探索一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对策,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个问题,共同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在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不断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培育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典型。其中,宁化县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传统祠堂变成社区道德建设“大课堂”的做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  相似文献   

9.
“西畴精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贫困地区应怎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且并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在进行专题调查中与人交谈时,就曾听到这样的观点:“贫困地区连群众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何从谈起?”有的同志虽然口头上也承认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往往是顾此失彼,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精神文明建设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脱贫致富的经济指标是实的、硬的,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0.
增加投入促进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何家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从大局着眼,认真解决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按照这个精神,全会将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维护社会稳...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群众性事业。人民群众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深刻指出,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这就表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北方香港的宏伟蓝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贴近实际,丰富内容。“精神文明之窗”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设了信息交流、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政策文件、精神文明展示台、人文精神征文、典型人物等8个栏目,使群众随时了解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动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本文仅就运用合同管理模式这一有效载体,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谈点个人想法。一、借鉴合同管理模式,是搞好新时期企业征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几十年来,尽管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高大虚空”问题。高,就是调门高,多数人难以做到;大,就是内容庞杂,难以面面俱到;虚,就是上热下凉,上面要求多,基层落实少;空,就是与党的中心工作,与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贴得不紧,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形式主义突出。这些现象的存在,实质上是运行机制上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管理体…  相似文献   

14.
迎办奥运期间,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学习奥运知识,践行文明礼仪,感受民族文化,升华道德境界,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了奋发向上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奥运会结束后,有哪些文化需要我们继承?有哪些经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凝练提升?作为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我认为,依靠人民群众,调动群众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两点论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条重要战线,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关于社会科学的这种作用,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精辟论断。他说:“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优秀家风家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载体。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感、认同感。要通过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思想资源,落实优秀家风家训行为实践,融入优秀家风家训红色色彩,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既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论述哲学社会科学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引起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文明行业、文明系统、文明单位这些基层细胞来支撑。而搞好基层细胞建设,又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广泛的群体创建是搞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认为,创建文明行业,必须立足群众。首先,创建立足群众,是体现全社会参与创建的需要。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江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涉及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群众的道德状况事关我们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群众化、实践化、普遍化的必由之路,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从根源上看,道德观念产生于社会经济关系。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正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