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初解物权法     
杨柳 《瞭望》2005,(28)
2004年我国对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中,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被社会各界评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今年稍后一些时候,历经8年起草修改、三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对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2.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3.
王珏 《理论视野》2004,(3):20-22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条款。这一修改,是我们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思想进步的结果,必将对中国经济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领域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保护私有财产也将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货币是马克思深刻理解市民社会本质的关键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突破了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私有财产)的批判,深刻指出了货币的劳动主体本质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在“货币”片断中,马克思以哲学批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媒介作用、颠倒力量、需要异化和量的规定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方法论创新的具体应用,对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院合宽 《理论导刊》2007,42(11):42-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发展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说明,私有财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消灭私有财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它是中国国情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牵涉面最广的综合制约因素,是解决中国革命诸多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是中共党内农民问题的先知先觉者,在国共合作时期就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大革命失败后,他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在此基础上,他以巨大的实践勇气和理论勇气,系统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并进一步形成了科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下,沿着毛泽东开辟的独创性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并形成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性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揭示人的对象性实践本质及人之存在的历史性,阐明了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其二,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人的本质,从而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框架;其三,是在一般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内涵的阐释。这三重基本的理论逻辑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超越首先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特征,而不是实践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诉诸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有可能在"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意蕴中真正把握其科学性.为此,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辨正.首先,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设想,纠正对于公有制的理论误读,把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尺度.其次,必须区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确认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归,把握社会主义的实践目标.第三,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妥善处理社会占有与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明确个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合法性.关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如何区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以及如何处理公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解决,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重新解读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麟 《理论视野》2009,(12):43-45,4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建设学习型政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又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杜治平 《理论导刊》2004,(11):41-4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以崭新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在认识宗教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理论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等方面都有理论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代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学术话语及其理论思想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非“现代化”,也非所谓的“后现代”,而是“现代性”,即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这种转型与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和要求的社会秩序生活得以重构,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以上判断,不仅源于理论分析和推演,更是由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的一种理论反映,是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中国”实现方式及其当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得到的历史答案,更是在新时代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得出的现实结论。要真正领悟“两个行”的深刻意蕴,必须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历史性成就和经验,从新时代视域中解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行”、为何能称作“行”和为何能实现“行”等基本问题和内在逻辑,深刻认识这一论断得以确证的理论缘由、现实依据和主体因素。从理论缘由来看,新时代我们党实现理论飞跃,以强大的理论力量确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现实依据来看,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现代化事业取得伟大变革,以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称作“行”。从主体密码来看,新时代党的理论智慧和创新能力实现跃升,推动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走过的四十多年历程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为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十二条重要原则中的第一条。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理论,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民主问题的认识。县体讲,要着重树立六个正确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于3月29日召开“十六大精神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丰富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实现了所有制、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三者的有机结合,高瞻远瞩地思考了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彻底批判了“新公私合营论”、“民营经济退场论”等错误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范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舰理论。  相似文献   

18.
“战略机遇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成果,是既有科学内涵又富于中国特色的战略发展观。应当全面认识和把握“战略机遇论”的基本原则与精神实质:科学判断是前提、勇于实践是基础、开拓创新是关键、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实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架构清晰可见.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矢志不移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此乃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权利保障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对此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20.
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经济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汉魂 《理论探讨》2004,46(3):30-32
要不要保护私有财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在我国,不能离开伦理价值判断,抽象地理解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我国宪法是合德的宪法,其所指的私有财产就是合法且合德的私有财产,保护这种私有财产有着伦理依据,但是"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不等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及"私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