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中国在上古时代到清末修律数千年间形成并保持、发展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设施和法律技术方面的一个统一的体系。我们要研究其特点,吸收其精髓,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法律思想自汉朝以来在中国法律史上一直处于独尊独尚的地位。清末,由沈家本主持进行的变法修律,第一次对这一传统法律思想进行了改易。尽管这些改易是有限的,但它毕竟冲破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垄断统治的樊篱。从此,中国法律开始接纳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逐步迈上了新的历史轨道。  相似文献   

4.
清末修律是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种努力 ,对中国法律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清末法律改革的原因、基础及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演进和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作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是清末的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清末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即学习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大力实行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 1 8 40年鸦片战争至 2 0世纪末的 1 6 0年 ,是中国法律实现近现代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 ,中国法的发展受到了外国法的深刻影响。本文分六个阶段 ,依次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清末修律时期、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时期移植外国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并提出了若干法制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虽然中国传统法制自清末修律被隔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法律理念并未随之消逝,有些甚至被保留和继承。因此,本文对中国传统法制中所蕴含的“能动”因素进行探究,能动司法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其一是诉讼模式;其二是取证制度;其三是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法律现代化从1902年清政府下诏修律以来,已走过一百年的历程。从修律之始,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就十分突出。尽管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法律条文已经现代化了,但它“和社会不适合,和历史不联接”。这个矛盾至今没有解决,在很多领域表现还十分突出。它仍是当代法理学和法史学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 ,西方列强借助军事上的优势 ,在中国取得了治外法权 ,由此带来中西方文明在法律领域内的碰撞 ,这种碰撞促使中国传统法律开始近代化建设 ,试图构建与西方世界一样的法律体系。中国近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法作为部门法在近代中国的建立 ,始自光绪三十三年(190 7年 )的清末修律 ,终至 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的颁布、实施。就其立法精神、编制风格乃至法条内容而言 ,始终是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法律体系的产物。但作为一种与中华法系毫无联系的新型法律制度 ,它同在此时期其它的“舶来物”一样 ,与中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援法断罪,罪刑法定的制度源远流长,源流清晰,成为国家制定成文法的重要动力,其出发点是维护法律的统一适用,约束司法官权力的滥用。由此而提高了法律的权威,严肃了司法官的责任,维持了法律的秩序,因而一直适用至清末修律。它与西方为反对侵害个人权利与自由而提出的罪刑法定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就依法断罪量刑而言,却有其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中国行政法的历史同中国的法律发展史一样源远流长。其中浸透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理念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方向。中国行政法是生长于中国的行政法,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有待于了解国情的中国人的努力。只有当我们超越了机械的法律移植阶段,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律体系,才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挺直腰杆。只有把握传统文化之根,才能开辟未来可行之路。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求行政法的可行之路,是行政法学者应当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永远是其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 ,因此 ,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 ,如何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实现科学合理的承接 ,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本文试从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角度 ,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中国法治化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并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中国近代转型时期以日本为媒介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个案事例研究。着重关注的是清末官绅对日考察,不同于已有较多成果的清末留日研究。据《申报》记载,包括浙江在内的十省于1906年联合派遣正佐官员五十名赴日考察监狱。该史料已为相关研究者所关注,但这些"调查日本监狱员"在日考察的实际状况和回国后的活动至今不为人知。在梳理浙江省派员名单,挖掘其在日活动史料基础上,进一步追踪其中三人回国后在浙江省监狱改良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清朱以前的法律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即传统的“中华法系”模式,其最重要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重刑轻民”,即没有单独的部门法规,所有的法律都在一部统一的法典中。伴随着西方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的传播和引进,中国法律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开始,整个20世纪对于中国法律而言,始终是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外国法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它是儒家伦理精神在法律上的典型体现。“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该制度逐渐式微和流变,在中国当代的刑法体系中“亲亲相隐”已经被完全抛弃。“亲亲相隐”制度同儒家伦理中的“尊尊”、“亲亲”密切关联,在法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当代外国的刑事立法中仍然可以看到“亲亲相隐”制度的相关规定。当代的刑法实践证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会导致制度的某些困境和局限。儒家法律传统并非一无是处,“回采历史”,批判地继承儒家法律传统是我国当下法律变革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诉讼法制的完善与确立,是现代法治得以确立的基本标志之一。清末修律所进行的法律移植,构成中国诉讼法制现代化之滥觞。中国诉讼法制现代化的百余年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间,乱国无实质的诉讼法制;诉讼法制路径深受意识形态影响;植体与受体排异反应强烈。回顾这一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推进、完善我国的诉讼法制建设,更好地实现“保障人权”的宪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古代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学习唐朝政制,成为中华法系的一个分支,其犯罪侦查制度可称为"唐化形态".近代受西方法律文化冲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纳入大陆法系,建立了以检察官为主、司法警察为辅的法、德式犯罪侦查制度,即"西化形态".二战后,在美国法律思想的影响下,日本法律向混合法系发展,逐渐形成颇具日本特色的犯罪侦查制度--"中间形态".三种历史形态更替的特点,对我国犯罪侦查制度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