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是其解构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一次成功运用。德里达借用隐喻的手法,对幽灵、躯体、假体进行了概念的延异,从而揭示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逻辑错误和不彻底性。用解构主义的思维来解读马克思的幽灵思想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使意识形态幽灵化,进而暴露了其幽灵学的意识形态性,达到解构马克思主义核心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之箴言的马克思主义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探索》2001,3(4):77-78
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引起了中国理论界的热烈反响.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示并不在于它的政治批判,而在于它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的继承."回到马克思"是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没有替代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颇具特色的解读,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幽灵的存在,而这个幽灵是无法被否定的;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异质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也是多样的;而被德里达称为我们每个人所应该继承的马克思主义遗产实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一系列动荡,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叫嚣历史的终结。德里达逆势而动,为马克思主义敬上了一份特殊的献礼———《马克思的幽灵》。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大师,而非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解构、"激进化"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一种"幽灵"般游荡的弥赛亚精神。但需要警醒的是,共产主义无论在过去和当下,都不能仅作为"不在场的"幻梦而存在,而必须是现实的运动。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调侃说,只要记住"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哭"这句话,就记住马克思的生日了。卡尔·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5月5日的德国南部小城莫泽河畔的特里尔,今年的5月5日,是他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200年的风云变幻,200年的世事变迁,但马克思主义影响依旧。有人这样总结: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马克思不仅是一位极富影响力的思想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主义学术景观中,有关如何让马克思出场的一些最激愤人心的作品是与德里达等人的名字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出于文本的异质性,像真正的马克思以及马克思的真正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出于同一理由,传统的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种派生和模仿的解构关系,只是一种为不断变化和置换的关系之正名的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义只在幽灵性经验中找到洞开的瞬间。这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阐释的异议无疑仍属肤浅理解,也有它的软肋——解构的语言所具有的随意的、诗意的不着边际、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或无底棋盘上的游戏等等为人诟病之处,但它却揭示了真正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理论不断地被哲学确定性体系的概念尤其是沿着精确化思维所强化的局限性。幽灵性的经验在此一意义上有时还真的具有深入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程美东 《党建》2013,(4):18-18
自苏东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退出世界思想舞台,而且仍占据着世界思想舞台的中心。正如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所说的,一次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共谋,却并没有杀死它们,相反它们的生命力却更加顽强。  相似文献   

8.
特利尔的幽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衡 《当代贵州》2004,(12):34-35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我们却硬要把他降低为一个行动家。共产主义既然是一个“幽灵”就幽深莫测,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个方案。可是我们急于对号入座,急于过渡,硬要马克思给我们说下个长短,强捉住幽灵要现灵。现在回想我们的心急和天真实在让人脸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提出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甚至还有人讲: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只是在认识世界中打圈圈,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有改造世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容和底蕴,对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性解读。在德里达那里,解构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一个解读文本的方法论的范畴,更是他不断试图介入政治领域、影响现实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解构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在于主张取消特权,更为重要的是它"点爆"了诸如"延异"、"踪迹"、"播撒"等意识形态范畴群,成为了意识形态杂交繁殖的思想场域。解构不断呼唤正义,成为一种让人渴望的"乌托邦",激发人向未来勇敢索要兑现正义的意识形态。当德里达运用其解构之思指向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不仅被其幽灵化,同时也演化为德里达本人试图在改造与完善现有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新国际"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因此,解构方法在解读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外,更可能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恶性拆解和断章取义,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文本内在的逻辑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整体性,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回到马克思"是在当代我国哲学工作者革新传统哲学教材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背景下衍生出的学术现象."回到马克思"以"返本"求"开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回到马克思"在方法上是求新的,在其旗帜下的言语实践中内蕴着反传统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方法.而从根本上说,"回到马克思"源自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超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正李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采编记者,以下简称大会记者):陈教授,有些人对当今中国还需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疑虑。甚至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排斥个人利益的观点是不合时宜的",对此您怎么看?陈学明教授(以下简称陈学明):中国正在实  相似文献   

13.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句话.这种别具一格的表述虽然带有鲜明的马克思的语言风格,但其内涵却表明,在当时资本主义非常强大的欧洲,她确实是属于"异类".她的"异类"面貌就在于她的先进性.她的主张先进.她宣告:要代表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利益,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她的组织成员先进:先进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而且是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更重要的是她的指导思想先进.她以人类最科学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从中获取了永不枯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4.
埃蒂安·巴利巴尔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对从前哲学的革命,建立了一种作为"反哲学"的哲学。马克思批判哲学,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哲学"。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给实践让位,因此,马克思的哲学确立了"主体即实践"的哲学。这一哲学被巴利巴尔概括为建立在人的类本质基础上的"关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一个幽灵,正四处游荡.从建筑到汽车,从设计到写作,从官场到职场,从校园到科技园;从抽象至具象,从微观至宏观,从外在至内在…… 你说的是抄袭这个"劳什子"吧,有人一撇嘴,它还幽灵?早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了,那气势,甚至把原创都踩在脚下了.  相似文献   

16.
蒋伏虎 《唯实》2010,(6):16-19
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时,只是徘徊在欧洲的“幽灵”。后来成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归功于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使这一科学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依靠工人组织特别是工人阶级政党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培育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特别是工人领袖的过程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理论界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有人在哲学问题上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是哲学解放的迫切任务和基本课题。”据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说:“被马克思所发现的、获得了科学形态的‘人’又从我们的哲学著作中销声匿迹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后,世界各地产生了各式各样马克思主义流派和理论,他们的内容及其主要思想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都把自己说成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是遵照还是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呢?本文拟从"家族相似"的视角试着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学术差异的重要论据,但在几乎写于同一时期的<卡尔,马克思>中,列宁强调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性,提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见解.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需要经过审慎的互文解读,考量作者同一时期创作的文本群.在列宁诞辰140多年后的今天,重审列宁关于"理解马克思"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段论述,对我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人权作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人权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理论界依然存在着分歧乃至误区,有一种把现实的人权诉求说成是马克思的人权理想的倾向.如有学者认为"人权之于马克思,是一个经过反复论证的社会理想"[1].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原意的误解,对于马克思而言,人权是有待消解的历史性权利,他的社会理想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非"人权理想国".本文拟立足于对马克思原典的解读,结合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前史,力求对马克思的人权学说作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