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政府管理处于一个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期。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弱化“部门行政”,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公共行政”。“部门行政”与“公共行政”是分别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两种类型的政府管理制度,而部门利益是部门行政延续根源。推动“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制度设计思路是:提高部门“三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力争作到“职权法定”,杜绝“职权自定”;加强对行政立法行为的监督,有效遏制“部门职权利益化”趋向的发展;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隔阻“部门职权利益化”实现的渠道;决策与执行合理分开,中断部门利益实现的链条;最后,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胆探索党政分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心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心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本身正浩浩荡荡地向公共社会挺进,行政管理研究突破了现实行政管理的视野和境界,从传统行政管理研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新的涉及心理和心态的管理领域,无论是人们心理还是行政管理都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体现和表现了公共性。公共行政心理的实质是人们对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观反映,并能通过行政行为能动地作用于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社会政治制度。公共行政心理包括公共行政个体心理、公共行政群体心理公共行政组织心理等三方面的内容;公共行政心理受教育发展水平、整个社会心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公共行政心理对行政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行政理论、行政行为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总是与一定时期该国的行政理念、行政方式密切相关的.世界范围内的新公共行政运动从顺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重塑了对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公平性、回应性及效能性的认识,并将此付诸于公共行政实践当中,引领着行政方式的柔性化、行政任务的市场化、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及行政统治关系的多面化等多重变迁.这种变迁亦在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亦步亦趋地呈现出来,使我国公共行政正面临着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行政的双重洗礼,并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我国现有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心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心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本身正浩浩荡荡地向公共社会挺进,无论是人们心理还是行政管理都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体现和表现了公共性。公共行政心理包括公共行政个体心理、公共行政群体心理公共行政组织心理等三方面的内容;公共行政心理受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心理、实践活动、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公共行政心理对行政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行政理论、行政行为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公共行政:政府行政与非政府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行政学将公共行政等同于政府行政。近百年来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突出了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的作用与意义。本文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应包含政府行政与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两大部分。与政府行政相比,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具有行政内容的服务性、行政性质的非权力性、行政方式的非集中性、行政组织的多样性等特征。当代中国的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由基层自治行政、公共事业行政、志愿组织行政、社会中介行政构成。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在于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倡导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在理论上诉求于公共性话语中公共理性的建立。基于此,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制度伦理、行政伦理环境等方面来建构当代中国的行政价值观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7.
行政诚信是行政机关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具备的理念和责任。行政诚信对公共行政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行政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是维持和拓展公共行政秩序的重要因素。行政诚信还有利于维系行政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和谐的结构关系, 也是良好的行政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行政活动不仅是行政制度的需求和供给的过程,而且也是行政诚信的需求和供给的过程。各级行政机关应努力保持和提高行政诚信, 以利于公共行政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探索重塑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官僚制理论征服了公共行政实践,公共性的缺失引起了行政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方案。其实,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不是一个简单地要求公共行政重新获得公共性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对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作出重新定位的问题。从理论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学研究的技术中心主义路线,让从属于公共性的价值统领行政管理技术。就行政实践而言,公共性的回归则意味着政府目标的重构,即从政府本位主义转向以社会为中心。也就是说,公共性的回归是治理模式的重构,是朝着建构新型民主治理模式的方向政府改革运动。对于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回归而言,无论是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畅想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努力都是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对公共性的共同追求中,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行政“公共性危机”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拥有实质公共性的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心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心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本身正浩浩荡荡地向公共社会挺进,行政管理研究突破了现实行政管理的视野和境界,从传统行政管理研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新的涉及心理和心态管理领域。无论是人们心理还是行政管理都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体现和表现了公共性。公共行政心理的实质是人们对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观反映,并能通过行政行为能动地作用于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社会政治制度。良好的公共行政心理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是行政组织管理之魂,也是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行政的国家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国家性的影响下,行政单方而强制,行政的合法标准,是法律规范本身;公共行政是在行政权运行方式的自我扬弃过程中,随着宪政制度驾驭公共权力能力的成熟、非政府组织的成长以及政府公共职能变迁的时势需要下兴起的.它以公共性作为行政合法的标准.在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发生冲突时,"公共性"成为行政合法的正当性判断与选择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