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通过对道教生态观起源的探讨,系统分析了道教教义中的生态思想和道教实践中的生态观,最后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提炼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周易》"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挖掘其内在思想价值,尤其是整体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并能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与引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生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史影响的研究,对新形势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生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史影响的研究,对新形势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新型生态观,提高生态文化素养,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它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维,实现了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这既表现在它实现了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观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的转向,从工具理性支配到人文关怀扬起的转变,还表现在从注重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到审美需求的转向。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既在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又在实践上对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生态文明理念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从生态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体现着人类最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和谐"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平等"体现为"人与自然"存在论意义上身份与权利的平等;"公正"体现为代际间公正;"友善"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处与亲和友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对立。为此,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恩主义生态观,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之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时代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辩证自然观、合理消费观和正确生态文明观,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路径,解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思想认识问题、公众基础问题和根本思想要求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异化论从“否定”的哲学视角阐述了损害人基本尊严和破坏自然生态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从“肯定”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就是异化消除后人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最高状态。所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平等受益于自然并共同保护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的实现,就以异化的消除为前提。面临严峻环境生态问题,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和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西方逐渐产生了绿党。西方绿党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保力度的生态经济观和以生态学、社会正义、基层民主、非暴力等为核心的生态政治观,对我们重新反思人类文明,重新反思工业文明,重新思考入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对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内蕴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出继续大力度推进环境治理,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在如何对待自然,如何保护生态的问题上,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系统治理的方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民生等关系;提出富有创新观点的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系统生态治理观以及全球生态共赢观等,形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中国更好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条件,也在于为全球生态安全承担应尽的责任。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而深邃的思考和见解,其核心在于"天人合一"。挖掘本土传统思想资源,有助于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创造适合本国道路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均衡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与核心。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人类源于自然又与自然相互依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重塑价值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以及对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蓝黄经济区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战略基地,在围绕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要确立生态文明的哲学观、思维方式、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二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特别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出现"公地悲剧";三是要健全法律制度惩戒恶行;四是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与光荣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