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党在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他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 ,接受明治维新的教育 ,并积极参加爱国活动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为《新青年》) ,宣传革命思想 ,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他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称“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在 192 0年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在党的“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在党的“二大”和“三大”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在党的“四大”和“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192 7…  相似文献   

2.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3.
张家康 《湘潮》2021,(2):34-36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评价不一。64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召开期间说过:“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革命发动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后来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瞿秋白称陈独秀为“尊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有一个名字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他就是陈独秀。陈独秀的祖籍是安徽怀宁,1879年生,他的家族可算是“安庆望族”。明岁时,他考中晚清秀才,22岁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回国后,lgu年在安饭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0年后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淡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利用(新青年)这块阵地,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06,(1):47-47
李达,1890年10月生,湖南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一涵启蒙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渐文化运动的滥筋,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在《新青年》创刊伊始,发表文章最多、份量最重的当属高一涵。可以说,在《新青年》阵营中,高一涵是陈独秀最重要的助手。考察分析高一涵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理解新文化运动丰富的内容及特点。高一涵是陈独秀的安徽同乡,幼年接受过私塾教育。中学肄业后,考入安庆安徽高等学堂。进入高等学堂读书是高一涵~生的重大转折。在此,他不仅受到了辛亥志上的“宣传教育”,而且开始接触“西方文明”。高一涵曾喜欢阅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和《中国魂…  相似文献   

10.
谒陈独秀墓     
有机会去了一趟安庆,看了陈独秀墓。 如今,基地不叫墓地,改叫“独秀园”了。独秀园的入口处,有一长60米,高4米的长卷花岗岩浮雕——《惊雷》,上面镌刻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生轨迹。浮雕的对面,是一座雄伟的汉白玉石牌坊,  相似文献   

11.
刘良 《党史文苑》2003,(5):11-15
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名盛一时的风云人物,他创办《新青年》杂志,领航五四运动,缔造中国共产党,搅得四海鼎沸,卓然不同凡响。后来他落伍了,被开除党籍,坐过大牢,晚年流寓乡村,落得穷困潦倒,含愤而逝。然而,在他充满风雨雷电的人生征途中,他“龙性”难改,“始终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斗劲”(郑超麟语)———大事小事不饶人,是非面前不屈从,误入歧途不回头,生死关头不变节,贫病交加不丧志———从而写就了他坎坷曲折、大起大落、毁誉交加的悲壮人生。不饶人他“讲一口安庆话。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时会骂人,骂得没有道…  相似文献   

12.
《党员干部之友》2009,(5):43-43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名言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早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此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他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他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0年3月,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  相似文献   

14.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先学哲学后学数学,并留校任教。同年,张申府开始给《新青年》写稿,受到陈独秀的注意。1918年下半年,张申府出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并逐渐与陈独秀相知相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以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而名满全国,被誉为青年领袖,后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连任五届总书记。因他生性执拗,敢于得罪权要,迭遭生命之危,多次被捕,多次亡命,数度死里逃生。 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陈独秀以都督府秘书长身份到芜湖,对残杀无辜的当地驻军长官怒  相似文献   

16.
刘亚丽 《党史文苑》2007,(12):32-35
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使改造国民性为主流的文化启蒙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1915年以创办《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与李大钊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与发起人。1921年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一大至五大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转向"托派",并组建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很多友人邀请陈独秀去香港、武汉、兰州和长沙,而他最后受安徽同乡、留日同学邓初(邓仲纯,当时在江津开设医院)之邀,来到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定居。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1):121-122
老北京箭杆胡同9号(今20号),坐落在一条不到50米长的死胡同里。它“掩藏”在两堵高墙下,北面高墙内如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东面的高墙内则是民政部。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北京的寓所,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1917年1月从上海迁到北京以后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19.
金冲及 《党史纵横》2011,(11):22-24
关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线,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索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是指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这么一段历史。通常大家讲五四运动,指的是广义上的概...  相似文献   

20.
1915年9月,中国文化界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件大事。在辛亥革命中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和他的朋友,成了这个杂志的读者。不过,人们在当时也许还不像几年后那样意识到这个杂志对于现代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