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李厥云  安冰 《工会论坛》2007,13(6):141-142
当代许多移民作品描述了不同文化与价值形态,揭示了移民群体失落、孤独的精神状态,以及丧失文化身份而导致的尴尬处境,并深切关注文化身份与种族冲突的根源及影响。在小说《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中,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将对文化身份与国际化题材的关注完美结合,突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思索,阐释了非殖民化对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以此反思现代人丧失身份归属的内在根源与实质。  相似文献   

2.
李厥云 《工会论坛》2009,15(3):157-159
石黑一雄的作品主要是着重刻画现代人普遍的人性及生存困境,其侦探小说多以戏仿手法,深切反思欧洲中心主义者的“使命感”,并讽刺了其对真实历史的逃避态度,深刻理解隐于历史事件之后的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青少年群体有多元化的文化认同、消极的政治认同和分裂的身份认同。多元化的文化认同体现在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许多具体方面出现的文化冲突;消极的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远离政治传媒与消极的选举参与;分裂的身份认同是指美国本土青少年与移民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身份意识,大量移民及其后裔同化滞后。美国主流社会强调美国文化和美国意识,政治活动更多考虑青少年参与,加强对贫困青少年的救助,在青少年事务相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严歌苓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对于作家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意识。多年的国外生活、异质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冲突等人生体验使严歌苓在文学创作中一度表现出了诸多华裔作家共有的创作焦虑感和自我怀疑意识。从严歌苓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作品出发,分析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焦虑感;通过对严歌苓小说中“我”的流失与重拾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其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最终,从严歌苓对于本土文化、本土题材的回归来看严歌苓是如何摆脱身份焦虑、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斯先生就是部分地以作者奈保尔的父亲为依据来塑造的,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通过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来寻求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与独立,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及文化身份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与文化身份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城市新移民的农民,其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阻碍和困境,实质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加强针对性的文化培训,提升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文化素养,以文化融入助推社会融入,促进进城农民社会认同感、公共精神的提升,扩大其人际关系网络,进而提升其社会融入的程度,从理论逻辑和现实上看是较为符合农民融入城镇化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移民出现新的流动趋势,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在全球移民总数中所占比例为81%。随着经济全球化作用和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出现新的发展变化,形成华侨华人新移民群体。华侨华人移民路径由传统的南—南移民转变为南—北移民。华侨华人新移民群体的构成和生存方式由传统的投亲靠友移民转变为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全球化国际移民新趋势改变了华侨华人新移民的迁移路径、就业创业和生存方式,华侨华人新移民在新的多元化文化生存环境中依然保留了中华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开放性,再次体现了五缘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刘中民  曾卓 《外交评论》2023,(1):109-133+7-8
身份政治主要是民族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中某些基于特定身份认同的群体,围绕获得承认和相关权利而产生的政治主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当前,身份政治在土耳其国内政治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十分突出。总的来说,土耳其拥有多重相互联系的复杂身份认同,并在超国家、国家、次国家三个层面形成身份政治的矛盾困境。从超国家层面看,土耳其存在泛共同体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即泛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与土耳其民族主义的矛盾,使其时常陷入超国家认同的迷思,追求与民族国家身份不符的政治目标。在国家层面,土耳其长期受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两对矛盾认同的困扰,以世俗主义为立国之基的土耳其无法摆脱伊斯兰传统的掣肘,作为西方盟友的土耳其又难以彻底融入西方,始终面临向东还是向西的战略困境。从次国家层面看,土耳其国家认同与族裔认同之间存在矛盾,以库尔德民族主义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群体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斗争,甚至走向暴力恐怖主义,给土耳其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因冲突外溢而影响地区安全,阻碍土耳其入盟谈判和融入西方的进程。总之,多层次的身份认同相互交织、相互竞争,使土耳其的政治发展和对外战略面临深刻的身份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为少数民族经商提供机遇,也带来挑战。文章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认为城市少数民族经商群体的社会资本表现出封闭、排外、内聚的特征,与现代市场开放性、竞争性的要求相悖,造成停滞于城市市场边缘、难以向市场中心扩展的商业困境。结合政治现实,文章进一步对少数民族经商群体社会资本的形成进行分析,主张对少数民族经商人员的民族身份和市场身份正确定位,培育良性社会资本,走出商业困境。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在她的游记中显示出迥异的叙述策略。在欧洲游记中,她尽力遮掩自己的女性作家身份,模糊自己的文本控制者地位,让叙述者处于边缘地位。在摩洛哥游记中,文本叙述者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在这里,东方"他者"衬托出了根深蒂固的白人优越感,并催生出一种彰显自我的强烈冲动。华顿游记中叙述策略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出当时西方白人女性作家特有的性别意识和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2.
生态移民社区兼具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双重特征,社会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其治理陷入困境。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比较不同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特征,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入可分为经济融入、社区融入和政治融入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研究发现,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结构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主体责权不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移民参与不足等治理困境。通过统一行动目标、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与赋权于民等方式,可以完善生态移民社区的治理路径,促进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迁移人口的集合,移民存有从迁出地迁出与迁入地定居两个主要过程。在此过程中,移民们受到以何种身份离开故土重新生活的困扰,迁入地主流社会也受到如何接纳这些移民的考验。经历了四次移民潮的法国是目前欧洲拥有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面对数量庞大又异于主流社会的穆斯林移民,法国坚守的“共和同化”并不代表完全认可在法穆斯林移民的身份。与此同时,诉求不得也引发了穆斯林移民中的极端分子由“相异”到“相斥”。频发的恐怖行为引发了法国主流社会的不满。在这种恶性循环式的互动下,法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与法国主流社会的隔阂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4.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原型可以追溯至“科举户籍制”.高考移民问题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尤其是后者对于现行“高考户籍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为一项复杂规制, “高考户籍制”本身即内嵌着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两难选择,同时面临着高考移民身份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难以完全剥离的理论困境,加之牵涉面广,具有高敏感性,因此其改革与调整必须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一、转型期中国的边缘群体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打工族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城市生活是既身处其中,又游离于外。用社会学的话来说,他们是典型的边缘人:他们具有双重职业身份,他们的职业跨产业类型,是亦工亦农,是过渡状态的阶层;他们具有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原始意义上的空间移民,又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他们是双重边际人,他们居住在城乡之间,他们奔走于工业与农业之间,他们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他们具有双重的社会心理,既具有传统的乡土色彩,重故土,重乡谊,又有着现代人的寻求梦想、财富和城市生活的意识。边缘人是  相似文献   

16.
虽然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穆斯林群体都出现了极端化现象且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模式。中东穆斯林群体因外国军事存在和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威胁感知,部分穆斯林在对自我身份、他者身份和解决方案的建构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极端化转变;欧洲穆斯林群体则因处于两种身份和文化的长期割裂状态而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穆斯林在质疑身份和重新确认身份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持续被剥夺的现实和极端主义思想的煽动,形成了对极端身份的自我认同。只有全面客观认识穆斯林聚居区和散居区极端化模式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去极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身份可以衡量个体或者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政治身份是社会身份的核心,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行为准则。藏传佛教与藏民族成员社会身份的嫁接规律即为藏传佛教通过藏民族文化影响着藏民族成员自我政治身份的界定。通过了解这个嫁接规律可以更好地引导藏民族成员构建符合民族发展利益的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期以来,大量外籍华人选择回国避疫,部分外籍华人在加入外国国籍时未办理退籍手续并注销中国户籍,依然使用中国公民身份在国内生活、工作。这严重影响我国的国籍秩序、社会秩序以及就业秩序,产生社会矛盾。如何高效治理隐性双重国籍问题,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应在坚持单一制国籍的前提下,从逐步完善国家移民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公安机关与驻外使领馆的外部协作和公安机关内部协作机制,加强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发现难、治理难的困境,维护我国良好的国籍秩序。  相似文献   

19.
论美国波裔族群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友孙 《外交评论》2003,(2):107-112
由于宗教、亡国、经济、战争等原因使波兰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向国外的移民潮 ,美国是这些移民的主要聚居国。这些移民在美国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群体 ,人们称之为“美国波裔人”(AmericanPolonia)。他们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角色在美国历史上、波兰历史上和美波关系史上发挥过、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 ,从总体上探讨其历史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跨国移民引发的社会冲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困境。社会焦虑是引发移民流入国社会冲突的表层源,而经济竞争的乏力、文化认同的差异和对人口数量比例变化的恐惧是里层源。究其根本,外来移民寻求机遇与本土居民保障安全之间的矛盾是移民流入国社会冲突的本质。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个矛盾,多数国家难以化解,需要进行超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