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湘潮》2017,(8)
他是战士们心目中的"战神",是毛泽东赞誉的"第一功臣""常胜将军",他就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2017年8月,粟裕诞辰110周年,本刊特发《粟裕苏中抗战威震敌胆》,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2.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这是毛泽东同志给予粟裕同志戎马一生的高度评价。在粟裕成功的多种因素中,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他颇具公心与战略眼光。"立德":功名为下,公心为上  相似文献   

3.
对多年来社会上有关粟裕对授予他大将的军衔不满,受到毛泽东同志严肃批评的传说,粟裕大将身边的工作人员鞠开同志撰写了<粟裕大将授衔真相>一文,刊登在<北京日报>上作了澄清.实际情况是,1955年授衔时,党中央、毛泽东原本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衔主动让了.作者鞠开当时并不知情,得悉邵力子说粟裕应评元帅的消息后,当作一个喜讯兴冲冲报告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相似文献   

4.
题记:开国大将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怀化会同侗族之乡。家乡的土地不仅哺育了他健康的躯体,而且培养了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劳的精神。1927年粟裕跟随毛泽东、朱德上井冈山。他会打仗,被誉为常胜将军,1955年被授大将衔,毛泽东曾称赞他"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博览之窗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第一大将的军衔。自那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多数同志,包括党外的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等人,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感到授他大将是低了,应该评他元帅。甚至有人还埋怨到毛泽东那里。也有人冤枉他,竟说他没授上元帅后,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那么,粟裕授衔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按当时授衔的依据,毛泽东同大家的想法一样,是要给他授元帅军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  相似文献   

6.
正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他虽不是元帅,却是从红军长征时期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优秀将领,是毛泽东极为倚重的方面军统帅,屡屡被委以征战重任,堪称与蒋介石争天下的"撒手锏",被誉为"当代白起"。据杨尚昆回忆,在七战七捷之后,毛泽东就称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对一些重要战役,"毛主席常说,发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粟裕之所以在军事生涯中取得骄人的战绩,为建立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是因为他善于从军事斗争实践尤其是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7.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参加过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开国将帅.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陈毅在赣粤边,粟裕在浙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和粟裕又同在抗日劲旅新四军中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取他俩的长处(陈毅资格老,粟裕会打仗),把他二人搭配在一起,组成陈粟大军,驰骋华东战场,屡建奇功.  相似文献   

8.
正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并特别指出其运筹的淮海战役令人不可思议。毛泽东却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粟裕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1907年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一个侗族家庭,1924年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接触许多进步思想而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因遭受反动派迫害,在组织的安排下加入叶  相似文献   

9.
鞠开 《新湘评论》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10.
鞠开 《学习导报》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11.
少华 《党史文苑》2015,(7):21-29
<正>刘少奇向中央推荐粟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粟裕一生之中,有幸遇到了朱德、陈毅、毛泽东和刘少奇4位伯乐。刘少奇与粟裕相识于1940年11月7日。这天,时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黄克诚来到海安。陈毅、粟裕率苏北党政军机关干部聚集到海安中坝串场河码头迎接。粟裕没有见过刘少奇,这是第一次。他静静地打量着这位面容清癯、略显严肃的中央首长。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主将粟裕发出"子养电",向中央密报"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毛泽东召见后,给的结果让粟裕感到毫无准备.粟裕作出"先打开封,后歼援军",于是,攻打开封部署形成.粟裕出神入化的战役指挥艺术,为中国军事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陈士榘采用"金角银边",从"这个"地方突破,从而揭开了城垣攻坚战的序幕.毛泽东亲...  相似文献   

13.
华小勇 《世纪桥》2011,(22):47-51
粟裕是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数十万军队,所向披靡,接连取得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的胜利,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因此,毛泽东对粟裕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极为赞赏。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四次点将粟裕,委以军事重任。  相似文献   

14.
粟裕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高级将领。他没有进过任何军校,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在伟大的革命战争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有名的常胜将军。在粟裕将军战斗过的苏鲁地区,当时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是人民对他的肯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粟裕将军以勤于思考、指挥作战机动灵活而著称,他既善于  相似文献   

15.
正粟裕,湖南省湘西会同县人,侗族,1907年出生,1927年入党。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周恩来警卫班班长)和井冈山革命斗争。由士兵逐步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粟裕先后6次负伤,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毛泽东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刘伯承元帅曾评价粟裕:"百战  相似文献   

16.
凡读过《粟裕战争回忆录》的同志,无不为粟裕大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指挥艺术和精湛的军事理论所折服。那么,这部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军事著作是怎样完成的呢?笔者有幸在粟裕晚年担任他的秘书,愿把耳闻目睹的一些片断整理成文,以飨读者。粟裕下决心写战争回忆录,有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粟裕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千古的功勋。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元帅也赞扬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之首,这是党和人民对他卓越功绩的充分肯定。面对荣誉,粟裕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常以“沧海一粟”来形容自己。解放战  相似文献   

18.
粟裕是我军杰出的高级将领,是一个真正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大将.他虽然从未进过军校,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粟裕将军善于学习和应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断积累战争经验,掌握战争规律,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常胜将军.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粟裕将军自觉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武装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一心以党和革命事业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的光辉典范.其中,粟裕将军两次辞让司令的故事,一时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相似文献   

19.
鞠开 《世纪桥》2012,(6):18-19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一生战功总结的一个缩影。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一功呢?这里仅从提建议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原边 《新湘评论》2007,(10):61-63
题记:开国大将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怀化会同侗族之乡。家乡的土地不仅哺育了他健康的躯体,而且培养了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劳的精神。1927年粟裕跟随毛泽东、朱德上井冈山。他会打仗,被誉为常胜将军,1955年被授夫将衔,毛泽东曾称赞他“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