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欧洲成为浙江新移民的主要移居地。这些浙籍华人对侨居国和原籍国的关系、两国的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区域稳定等问题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以德国浙籍华人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其跨国公民身份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浙籍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公民身份"不再意味着一纸护照,而是移民超越国界的身份构建过程。跨国公民身份在浙籍华人的权利、义务、参与及身份认同四个维度上有着不同的体现,导致其在德国的生存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华人-墙-德国人、华人-窗-德国人、华人-门-德国人、华人-透明的墙-德国人,而语言能力成为跨国公民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一道门槛。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人"为主的华人新移民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华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受法国社会的关注。通过对华人新移民的访谈调查,笔者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侨乡移民,华人新移民陆续进入法国社会,不能用单一的经济或政治因素来解释,而应该更多地考察其背后隐含的深刻的社会性因素。这种迁移选择可以被看成是"城市中年一代"的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现实作出的直接的、积极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跨国移民的发展使得大量"洋"留守儿童在中国侨乡出现,并呈"问题化"趋势。文章通过个案调研简析了侨乡留守儿童问题的"洋"特点,并认为"洋"留守儿童问题存在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多层次原因。政府、家庭及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从问题认识、政策调整、教育改进、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美国为中心,主要根据美国官方或者私人的档案和新闻媒体、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以及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来建构铁路华工的历史,华工群体自己的声音严重缺失。21世纪以来,在素有"北美华侨之乡"的江门五邑地区发现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各类侨乡文书,为追寻"沉默的铁路华工"的历史,倾听他们的声音,建构研究中的华工视野、侨乡视野、中国视野提供了可能。透过侨乡文书可以发现,铁路华工主动筹款出洋,通过美国—香港—侨乡的商业网络给家眷寄送侨汇和家信。铁路华工通过拼搏奋斗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汗钱和思想观念,提升了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编织起侨乡民众赖以谋生的移民网络,启动并促进了广东五邑侨乡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出访海外乡亲所在地成为闽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华侨华人及其社团也经常前往闽粤祖籍地探亲、投资或考察.同时,侨乡民间也通过复办侨刊乡讯、恢复民间组织等,与海外华人社团建立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成为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文化交流的热点。以族谱家乘、寻根问祖为引导的活动,对促进华侨华人与侨乡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祖宗和祭祖仪式同样为华侨华人所看重,因而它们也成为华侨华人和侨乡民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都使两者原先疏远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华侨华人回乡谒祖热度的升温,侨乡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入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成为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文化交流的热点.以族谱家乘、寻根问祖为引导的活动,对促进华侨华人与侨乡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祖宗和祭祖仪式同样为华侨华人所看重,因而它们也成为华侨华人和侨乡民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都使两者原先疏远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华侨华人回乡谒祖热度的升温,侨乡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8.
侨乡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的瓶颈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撑.郑一省教授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一书力图从侨乡研究最薄弱的理论环节入手,在"网络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重网络"概念和理论,对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探索,"从理论上弥补了侨乡研究的不足",也对推动华侨华人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下20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自中国内地迁居香港;而近30多年来,印尼家务工人亦接踵而至,其在香港的人数现已超过13万人。这两群看似毫不相干的移民,在21世纪全球化以及区域移民的大语境下相遇,共同构建了香港经济活动中奇特的族裔景观,具体包括印尼食品店、服装店、手机店、家具店等等。基于文化背景、语言条件以及香港公民身份等因素,第一代印尼归侨以及千禧年前后开始定居香港的印尼华人或自己充当雇主,或在族裔经济中担任雇员,自然而然成为在港印尼族裔经济的先驱者与主要获利者。本文根据2013年到2016年初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在港印尼华侨华人的移民背景以及类别,探讨印尼华侨华人如何在印尼家务工人移民潮的推动之下,启动他们的族裔资源,使之成为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印尼族裔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洲华侨华人在数量与规模上的不断增长和扩大,同时由于语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华侨华人在非洲面临很多困境与问题。据此,本文基于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博茨瓦纳的华侨华人为例,探讨华侨华人在非洲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展望未来的中非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侨批看跨国华人的教育与社会传承(1911—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潮州家族的侨批,探讨教育对于跨国华人认同和社会传承的作用。在本文的个案中,陈遗恩父子很重视后代的教育,支持女子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主要来自跨国家庭的生活需要以及其在南洋谋生的经验教训。孩童时代在侨乡的生活经验与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华人的家乡认同,而南洋的生活经验与文化教育则奠定了他们以后的生活道路。双重的教育、双重的认同和不断转换的角色,构成了跨国华人的本质特征,而教育则成为跨国华人社会承传中重要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明溪县新移民社会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旅欧第一县"明溪县内陆新侨乡的形成、发展过程.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后不断涌现的新移民现象,注重从一个新兴侨乡的视角来剖析新移民产生的原因及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力图寻求伴随新移民现象产生的诸多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晔琴 《法国研究》2014,(2):24-30,80
关于海外华人移民的研究,是史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十年以来,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而详实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中学术界对法国华人移民的研究,与法国学术界对华人移民的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法国华人移民的研究尚未脱离华侨华人研究的史学范畴,普遍缺乏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视角和问题建构。作者认为,对法国华人新地域移民群体的研究将是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数量持续攀升,同时亦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选择永久离开澳大利亚,或回流中国,或再度移民第三国,从而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华人新移民离境潮和回流潮,这不仅直接改变了华人新移民的跨国迁移模式,更深刻揭示了中澳人力资源竞争态势及华人移民人口流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闽粤侨乡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早于中国其他许多地区,这是与侨乡的特点相关联的.闽粤侨乡由于邻近东南亚地区,与外界联系密切,信息的获得比中国其他许多地区来得方便、快捷.当中国的国门向世界敞开时,一些新的思想、经营理念便随着东南亚华侨华人对故乡的投资或探亲被带入了当地.可以说,在当代闽粤侨乡制度的创新和变迁过程中,东南亚华侨华人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南太平洋群岛在中国统一战略、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纪中叶开始便有华人定居在南太平洋群岛,形成小型华商中心。至今,华人足迹遍布南太平洋岛国,而且不断有新的华人移民涌入。本文从华人移民史、社会经济状况、华社、华文教育、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概况。  相似文献   

17.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跨国移民将不断增加.华人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改变了海外华人分布的格局,赋于海外华人新的特点,并为移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田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 文章以泰国曼谷地区的中国新移民为实例, 对泰国新移民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从本质上讲,新移民的移民动机、途径和创业的困难程度与过去并无不同,只不过是世界移民潮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华人新移民的人口特征、经济生活和参政情况,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人口特征方面,三地华人数量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离境人数也持续增加;三地华人女性移民人数均略高于男性;青年群体比例最高。经济生活特征方面,香港移民的就业情况最好,收入最高,其次为台湾移民,而中国大陆移民最差。参政方面,香港华人的参政议政程度最高;尽管三地华人新移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其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