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德里达一生中的理论创作可谓错综复杂,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历史文学等不同领域,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语言观主要表现为他的书写学、"异延"符号意义理论,而精髓则是他的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它颠覆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哲学,从而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革命,为人们揭示出了一幅全新的世界景观.德里达从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理论开始,特别是对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和卢梭、胡塞尔等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展开批判,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把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使命。在他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实质是言语中心主义,这种言语中心主义是形而上学把内在的原型文字(广义文字)外在化为普通文字(狭义文字)的结果,它在卢梭的《论语言的起源》中典型地表现了出来。他通过发现卢梭《论语言的起源》中的言语中心主义实际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字的替补游戏解构了卢梭的言语中心主义,消除了所谓的绝对起源的概念,重新回复到作为痕迹之代表的原型文字。尽管哲学不能停留于解构之中,但是,德里达试图通过解构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绝对预设(它通常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的观点依然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哲学过渡到现代哲学之后,形成了两种形而上学——经验性形而上学与抽象本体性形而上学,这会引导人们不自觉地强调中心性而忽视边缘性。此后,西方哲学发生了两次转向,认识论的转向与语言学的转向,特别是后者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证明并指明,言说失去了中心性、权威性,原来的中心性与边缘性的对立以及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消失了,成功地解构了言语中心主义。同时,他的思想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特点。但有学者亦指出,德里达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没有走出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王国,并且其理论自身存在着难以摆脱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共运陷入低潮之际,德里达逆势而动,推出.《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为马克思辩护”.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进行了通透性挖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解放和批判.历史命运是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关注,德里达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幽灵化解构,给出了似是而非的答案.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具有双重内涵:一是用解构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二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旁证解构主义,功利联姻是这种解构的实质.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并不意味着他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他仍然是一位非马克思主义者,非转向是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定位.  相似文献   

5.
彭艳虹 《求索》2007,(7):143-145
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大变革中,语言和语言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源泉。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普遍产生了“反形而上学”的思潮,以不同的方式来解构哲学。这成为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表现特征。本文的任务在于,借用后现代哲学思想揭示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二战后出现的新思潮,也是当今理论界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本文介绍了德里达解构的含义、实质以及解构策略,并对其解构理论作出了粗浅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郑宇 《求索》2011,(10):121-123
上个世纪,语言学以高度的理论性跃居西方人文科学之首,不仅提供关于人类符号学的说明模式,还是一切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后现代语境下,语言哲学实现了从“图像论”到“游戏说”的转向,承认语言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拥有不断更新变化的内在潜能。美国著名文论家斯潘诺斯指出,“图像论”的核心概念“命名”在西方语言认识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内容实质就是将一种理想化的因果关系强加于偶然发生的“世俗存在”,通过戏剧性构造,实现时间的“空间化”;而“游戏说”则解构了以逻格斯为中心的“命名”法,使事物意义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包围中,面临被消解和延异的境遇。  相似文献   

9.
魏崇辉 《创造》2015,(9):57-58
<正>民主政治的获得必须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走适合本国的道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大师,解构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基于马克思主义,德里达阐述了其对政党政治的认识。作为解构主义的大师,德里达的解构风格同样也渗透在其对政党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中。他的政党政治思想可以分为两点。其一,德里达认为,现时代境域下,政党政治已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他指出:"正如人们能够预见到的,在当今世界的每个角落,政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王敬民 《求索》2007,(8):191-193
解构主义在传入美国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异,集中体现为一种文本的阅读和阐释理论。以耶鲁学派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在解构式文学批评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各自的理论建树,使解构主义文论表现出鲜明的美国特色,与欧陆的解构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实际上,解构主义的美国化离不开新批评奠定的基础,更与美国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哲学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美国的社会文化语境让解构主义在美国的“理论旅行”中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1.
洪长安  梁立新 《前沿》2008,(9):134-136
解构与解构主义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风格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通过“解构”实现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和颠覆,造就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但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存在的过度的“解构”以及相对主义的缺陷。某种程度上,社会建构主义超越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向真 《求索》2014,(8):81-85
中国当代语言哲学理论维度的嬗变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变革、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契合。当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然而,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语言的急剧变化。因此,对中国当代语言哲学范式转换机制及其构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学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表象思维方式”,而遗忘了它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从“表象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维方式”两个维度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挥之不去的疑惑得到合理的解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4.
张廷国 《岭南学刊》2007,6(6):95-98
讨论现代性的问题,就必须面对近代的科学和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解构"都是对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彻底解构的后现代哲学,但缺少新的建构。我们也面临着自身的解构问题,但我们要解构的并不仅仅是现代性的问题,而更多地是前现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讨论主要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历史传统、实质和当代价值”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当代价值和发展走向”等问题展开。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一讨论的成果 ,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认识。  一、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历史传统、实质及其当代价值  杨玉昌认为 ,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是由柏拉图确立的。从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哲学命题开始 ,古代形而上学就已经从这种始基的…  相似文献   

16.
付威 《前沿》2014,(19):64-65
在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围绕着主体与客体及其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对同一性哲学从认识论、存在论及其总体性的方面对同一性哲学典型样态进行了批判,其中包括传统西方哲学中黑格尔之前包括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现代哲学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的同一性哲学及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为代表的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创造了"解构主义"这个术语。他以"延异"和"踪迹"为切入点对传统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构,重新阐释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翻译对等、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可译性等核心问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里达看来,翻译应尽量达到"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等量,原作与译作呈互补共生的"契约"关系,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又受制于词的"经济法则",这些深邃的思想对我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君慧 《求索》2011,(4):188-190
明代诗歌阐释学相对于宋诗学来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即是诗论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月镜花"之喻,形成了明代诗歌反诠释反笺注的阐释倾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学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反对哲学层面的本体论主义和传统的内容说,二者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回避文本内容和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媛  方浩范 《前沿》2008,(3):150-153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是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源远流长,近代认识论哲学虽然摆脱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朴素直观的独断的思维模式,但依然传承了对同一性、绝对性、确定性与必然性的迷信.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性的哲学.当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经过马克思实践观与胡塞尔现象学这一环节,才真正使得传统形而上学逐渐成为了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