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根本举措之一,其意义重大。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人增、地减、水减”,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等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进而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06,(5):56-5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年会”上说,最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的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导向,将会使中国的政策显示出以下五种明显的发展趋势:第一,会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发展。第二,会更加注重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第三,会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经济增长指标从过去的“约束性”改成“预期性”,在社会发展方面规定了约束性的指标,这反映了中国更加重视民生,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第四,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基本方针是“保护合法收入,堵塞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帮助低收入阶层”。第五,会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任克军 《新长征》2011,(1):19-21
“十一五”时期是吉林农业农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这一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略,深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12):55-55
中国新一届政府甫一亮相,就抛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施政愿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信号,提示中国经济必须升级。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中国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发展经济了,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遇到天花板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核心就是发展方式的转换。最早在“九五”计划时期,中央即已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十五”计划在此基础上把经济结构调整提到战略性高度,提出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包围农村”的现象,即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借助于城乡二元结构,低价征用城郊农村的土地,逐渐将一部分村落包围在建成区内。这些原本处于城市郊区的村落,进而位于城乡结合部,并伴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最终蜕变为“城中村”。在城区以外的农村看来,它无疑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如同是城市中的一个社区;从城市居民看来,它俨然仍是农村。这就使得“城中村”兼具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像城市,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却像农村;追求土地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率像城市,但无规划的土地管理仍然像农村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岛双星集团把车间建到贫困农村,“以企带乡,实现双赢”,不仅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也为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何云江 《当代贵州》2008,(22):35-35
贵州教育学院抢抓教育部和省“十一五”高教发展规划的机遇,决定将学院由成人高校改制为普通高校,主动适应贵州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8.
积极推进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过去的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城乡差距又在不断扩大的具体情况,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5,(6):62-64
2005年是“十五”计划实施的最后—年,也是贯彻落实学发展观、研究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理论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科学制订并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发的五年规划,对于改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开的“‘十一五’战略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宏观研究部门、政策咨询部门和著名高校的二十多位知名学者,对制定国家“十一五”战略,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并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这里发表部分与会者的发言要点。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十一五”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 《新长征》2006,(5):27-3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省也确立了“开放带动、县域突破、科教兴省、人才兴业”的发展战略,而且在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跨越。这标志着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问题凸显,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在此前提下,文:善对金堂县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实施难点进行深入研讨,探索建立农保“政策满覆盖、宣传满覆盖、工作满覆盖”工作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同时,在总结提炼新农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向、确保农村养老保险有法可依;加强规划、建立多样化差异性养老制度;加大财政扶持、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功效;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民自助养老保障能力等建议,力求为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依据,努力实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党员》2010,(12):9-10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成功交出中央“四件大事”的满意答卷,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中十大亮点特别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八个协调一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林指出,1.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应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2.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3.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8,(3):54-54
仇保兴在2月4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指的是要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兼顾现阶段我国城乡不同的特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品的提供,促进城乡的协调互补发展,而不能误解为要推行城乡“同质化”规划建设模式。现在,我国一些地方都提出要城乡同质化发展。“同质化”发展模式的真实含义是城乡无差别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农村的城镇化。把农民转换为市民、农业转换成工业、农村转换成城镇。也就是通过消灭“三农”来达到同质化发展的目标。在这种发展模式指导下,有可能引发农村建设的大拆大建。例如。江苏省某市就曾提出要用几年的时间,把所辖的农村都建设成为城镇,  相似文献   

15.
资源重置: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大凡以“城市”为中心单向流动,农村资源强制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民至少承受着“生产技能高度流失”、“基础资源加速流转”、和“再生资源高价购买”的三重“剥夺”,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继续偏向城市的政策,使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者。重置资源是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政府要利用公共资源分配权,合理引导资源回流农村;公正地对待城乡保障,重点保障低收入的农民人群;在跨产业的调节上,扩大农业的范畴,尽可能地将后农业生产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廉政瞭望》2010,(19):6-8
住建部称短视规划和重复拆建不可避免 针对“中国的建筑平均寿命比国外建筑寿命低”、“短视规划造成重复拆建”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近日表示,中国的城市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约1个百分点,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规划调整是正常的。在城市规划调整和实施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建筑要被拆除掉。  相似文献   

17.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日前透露,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十一五”期间正式启动。截至今年9月,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集中在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区。因此,“十一五”期间,社保基金理事会将在东部经济较  相似文献   

18.
论城乡统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希玉 《发展论坛》2003,(10):50-5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就是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大经济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筹划,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在“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继2003年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近三千年的皇粮国税之后,2006年启动的农村综合改革再掀中国农村改革的高潮。按照中央部署,“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欢欣鼓舞之余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一轮农村综合改革能够完成中国农村改革的最终使命吗?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诸如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通过研读马列著作发现,马克思(当然也包括恩格斯)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或者至少可以说是“思想因子”)。因此,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亦有必要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若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综合考虑,要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恐怕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在当代中国,走出“二元结构”进而实现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恐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